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余华论文范文资料 与余华第七天和鲁迅文学精神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余华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2-10

《余华第七天和鲁迅文学精神》:本文关于余华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 文学界多有研究者评论余华是鲁迅文学精神的继承者,余华也曾多次提到鲁迅对于自己阅读写作的影响.《第七天》是余华的最新长篇小说,其对现实世界险恶丑陋的揭露颇有鲁迅在百年前的“呐喊”之风,细读文本可以看到余华对于鲁迅小说中“看和被看”的二元对立叙事结构的运用和深化,以及二人共同的简洁的语言风格和批判性,同时也能感知余华基于自身创作目的以及时代环境的变迁所作出的变异.

关键词: 余华 《第七天》 鲁迅

《第七天》首版于2013年6月,是余华继《兄弟》之后的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讲述了主人公杨飞在死后七天里的见闻,小说采用荒诞的笔法打通了死者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空间,为读者描摹了一个险恶丑陋的现实世界,同时以美好的希望构设了一个充满真善美而又公平正义的“死无葬身之地”.

余华在《第七天》中对于丑恶现实世界的揭露和批判不禁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以笔为剑”,在黑暗中“呐喊”.余华曾在接受采访时说道:“鲁迅是我的精神导师,也是唯一的.许多伟大的作家在写作层面影响了我,但鲁迅是影响最深的.尤其是在最近的10年,鲁迅鼓舞我要更加独立和批判性,我也尽最大努力去实现.”[1]批评家也肯定了鲁迅文学精神对于余华创作的影响,“在新潮小说创作甚至在整个当代中国文学中,余华是一个最有代表性的鲁迅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2]因而,笔者想就《第七天》来谈谈余华对鲁迅文学精神的继承和变异,具体从叙事结构、语言及叙述风格、作品的批判性三方面来展开.

1.叙事结构

余华在《第七天》中将鲁迅小说中的“看和被看”的二元对立结构运用得淋漓尽致,在时隔鲁迅的《示众》发表近百年的今天,科技、经济各方面飞速发展,人的总体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但人们的看客心态仍然不变,甚至更加令人心惊.

《示众》可以说是鲁迅笔下最为集中塑造看客形象和描绘看客心态的一篇小说,“枭首示众”是统治者的把戏,而这一群没有姓名,没有辨识度的看客正好迎合了统治者借此显威的心理,进而成为“封建统治者及封建文化的‘帮凶’”,这里的看客,是“一个群体,是一种声调:在《呐喊》《彷徨》中,他们构成了主人公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3]《祝福》中的柳妈和寻着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叼走经过的鲁镇人,《孔乙己》中在酒馆边喝酒边取笑孔乙己的酒客们都是这个群体的一员.在《示众》中,鲁迅将这个群体集合起来,这里汇集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男女老少:秃头的老头子、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十一二岁的胖孩子、挟洋伞的长子、抱着小孩的老妈子等他们的聚合为了共同的一件事:看巡警带着犯人游街.这种看热闹的行为集中体现出的是麻木冷漠的心态,看客们以咀嚼别人的痛苦来慰藉自己无聊的生活.

这一群体和心态在百年后的今天并没有消逝,而是愈发壮大和浓烈.《第七天》中“鼠妹”刘梅在网上公布自己想自杀的消息后,人们并不关心她自杀的原因,而是津津有味地给她“出谋划策”,替她选择一个好的*,同时避免这个*给自己的生活带来 影响,俨如一群“吃瓜群众”.在这里,看客心态里增添了自私.更甚的是,人们在围观刘梅自杀时,竟然有小商小贩借此机会兜售起皮夹皮包.众人对于他人的冷漠和生命的轻佻态度让人触目惊心.还有*事向李青求爱被拒时,众人不仅看热闹,还肆意捉弄这位求爱失败者,连帮他将个人物品送下楼这样的举手之事也不愿意.

余华在运用这种“看和被看”的二元结构和描绘看客心态时更为深入的一点是他在逐步追问这种“看客”心态的形成缘由,一句“国民劣根性”并不能够全面地解释这个问题,应当说“看客”心态的形成和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经济的发展,竞争意识的强化,使得人们往往以个人利益为先,同圈子的人是对手是敌人,不同圈子的都是陌生人.“公司里的姑娘嫉妒她,中午的时候她们常常三五成群在窗前吃着午餐,悄声议论她不断失败的恋爱.”[4]这就是女同事们对于李青的态度.还有一起工作五年的同事之间“和大街上的陌生人没有什么两样”[5].这些话语间接地为我们揭示了人们之间的冷漠隔阂形成的原因.笔者认为这也是余华对于“看和被看”二元结构更深层次的书写.

另外,在《第七天》中余华还设置了另一个二元对立结构,即“险恶的现实世界”和“美好的死者世界”,作者以对种种现实社会乱象的描摹和对充满了爱和善的死者世界的构建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呈现出作者对于“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等那里人人死而平等”[6]的美好希望和追求,诚如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呼唤.亦或是绝望中的呼喊,无奈中的对理想世界的构设.

2.语言和叙述风格

余華在《第七天》中所呈现出和鲁迅小说中语言简洁的风格及在叙事背景交代上的俭省笔法的相似性,我们读文本便可深切地感受到.对于鲁迅而言,他的叙事风格可以说是有意为之,是为了小说的目的而自觉形成的,“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7]鲁迅自述写小说是“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不是“为艺术而艺术”,所以为了达到这种目的,他“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堆”.[8]因而,如余华所说,鲁迅能“只用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了”,这是赞许鲁迅在《狂人日记》开篇写到那个狂人感觉整个世界失常时,用了这样一句话:“要不,赵家的狗为何看了我一眼.”[9]通过余华对鲁迅叙述功力的高度评价,“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的迅猛,就像 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10]我们很难不说余华在自己的写作中受到了鲁迅这种语言风格和叙述风格的影响,尽管面对批评家对其叙述语言简洁的赞扬,他开玩笑地回答“那是因为我认识的字不多.”[11]

回到《第七天》的文本,小说开头,交代人物行踪,只两句话,“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12]而不是细致冗长地交代杨飞的死因和迷茫的心境.如此既道出了主人公杨飞的处境,又渲染出一种沉闷孤独彷徨的心理氛围.余华的这种开篇方式,也间接传达出此时主人公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的事实,而只是沉浸在一种混沌空白的状态,作者选择在之后的叙述中将杨飞之死娓娓道来,去除了死亡的悲伤和痛苦,而余留下冷静和荒诞.写到第三天,“我游荡在生和死的边境线上.雪是明亮的,雨是暗淡的,我似乎同时行走在早晨和晚上.”[13]没有过多的修饰词,用语简单纯粹,又一语道出人物穿行在现实世界和死者世界的那种恍惚感.又如用“电梯下降时我的心情也在下降”[14]形容人物的心境.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余华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余华第七天和鲁迅文学精神为大学硕士与本科余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和余华风格类似的作家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