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杨简论文范文资料 与论杨简心学易的建构性特征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杨简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1-18

《论杨简心学易的建构性特征》:本论文为您写杨简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摘 要:杨简师事陆象山,申述心学之义,为南宋心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杨简精于易学,其解易乃是以心学为路径完成的.杨简心学的特征在于将天地万物归于一心,外在世界不过是人之本心的呈现形式,世界不过是人心建构的结果,从而阐明世界的建构性;他以心学之视野诠释《周易》,以《周易》之架构证成其心学,这是心学思想与经学体系的结合,后世称之为心学易;杨简心学易的建构性特征,与魏晋义理易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对于本源的连接上,二者却具有本质的差异.

关键词:建构性;心学易;义理易学

中图分类号:B24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11-0109-05

杨简(1141—1225)字敬仲,号慈湖,世称慈湖先生,南宋慈溪县人.他师事陆象山,申述心学之义,为南宋心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杨简著《杨氏易传》,又著《己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解《易》惟以人心为主而象数事物皆在所略,甚至谓《系辞》中近取诸身一节为不知道者所伪作”①.他以心学之视野诠释《周易》,以《周易》之架构证成其心学,后世称之为心学易.②杨简心学的特征在于将天地万物归于一心,从而阐明世界的建构性;其易学在于以心融汇象数体系,具体证成这一特征;杨简心学易的建构性特征,与魏晋义理易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杨简心学的建构性特征

杨简承象山之学,倡心外无事.然而他所谓的心,并非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思想意识,而是另有所指,即所谓的本心.杨简所作《象山行状》云:“一夕,某发本心之问,先生举是日扇讼是非以答,某忽醒此心之清明,忽醒此心之无始末,忽醒此心之无所不通.”③本心为澄然清明之体,无始无终而超越时间,无所不通而超越空间.如此灵明之本心人人皆具.杨简曰:“能识恻隐之真心,于孺子将入井之时,则何思何虑之妙,人人之所自有也;纯诚洞白之质,人人之所自有也;广大无疆之体,人人之所自有也.”④《孟子》说孺子将入井之时,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此心之发无所依赖,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由此可知,此本心人人皆有.

此本心虽人人皆有,然而由于自私用智故此心不彰.《绝四记》载:“人心自明,人心自灵,意起我立,必固碍塞,始丧其明,始失其灵.孔子日与门弟子从容问答,其谆谆告戒,止绝学者之病,大略有四:曰意,曰必,曰固,曰我.门弟子有一于此,圣人必止绝之.毋者,止绝之辞,知夫人皆有至灵至明,广大圣智之性,不假外求,不由外得,自本自根,自神自明,微生意焉故蔽之,有必焉故蔽之,有固焉故蔽之,有我焉故蔽之,昏蔽之端,尽由于此,故每每随其病之所形,而止绝之,曰毋如此,毋如此.”⑤《论语·子罕》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在杨简看来,意、必、固、我并不是同一序列之物,意为根本而必、固、我为意所衍生.杨简提出,人心本自灵明,因意生而被必、固、我所遮蔽,遂丧失其灵明之体.

对于何谓意,杨简说:“微起焉,皆谓之意,微止焉,皆谓之意.意之为状,不可胜穷,有利有害,有是有非,有进有退,有虚有实,有多有寡,有散有合,有依有违,有前有后,有上有下,有体有用,有本有末,有此有彼,有动有静,有今有古,若此之类,虽穷日之力,穷年之力,纵说横说,广说备说,不可得而尽.然则心与意奚辨?是二者未始不一,蔽者自不一.一则为心,二则为意;直则为心,支则为意;通则为心,阻则为意.”⑥本心如大海万里澄清,意则如其中波浪有起有灭.大海之波浪千变万化,人心之意亦是千头万绪,利害、是非、进退、虚实、多寡、散合等莫可胜穷.波浪虽然扰动了大海的本体,然而波浪之水与大海之水原本无二.但如果唯认波浪为水,那么无边之大海恰恰为其所忽略.人心之意千头万绪,然而意与本心亦是不二.但如果唯认意为人心,则本心恰恰为其所蔽.如果能识得意与心不二,则本心当下呈现;如果见意而不知意本为心,则本心隐没而以意为心.如果本心发动而不稍曲,则直而为心;若于此时稍一转念,则本心曲而为意.自发心以至于行为无不亨通是则为心,若其间阻滞不通是则为意.本心虽发为万用,然而由于直心用事,则不识不知当下圆成;虽感通无穷,但有为之思虑未尝起用.

大海不扬清波,鼋鼍蛟龙充满其中,纤毫毕现;心不起意,则觉我心无始无终,包括天地.心不起意,唯缘自身,杨简称此为反观.他曾言及在太学循理斋反观时的体验:“某方反观,忽觉洞明无内外,无际畔,三才、万物、万化、万事、幽明、有无,通为一体等元来某心体如此广大,天地有象有形,有际畔,乃在某无际畔之中.”⑦在这次反观之中,他首先洞悟到心之本体无内外、无际畔,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其次觉察到万物一体,而无外乎本心.经过这次体验之后,他与陆象山又有扇讼之公案,对于心之本体广大清明益加确信.《宋元学案·慈湖学案》载:“淳熙元年,母丧去官,营葬车厩,更觉日用酬应,未能无碍.沉思屡日,一事偶触,始大悟变化云为之旨,交错万变,而虚明寂然.”⑧杨简虽在陆象山的点拨下对心之本体确然不疑,然而日用应酬之间,事物纷杂之际,心之本体未能一一通达.他终日在事物上勘验,最终有一日天机触发,方悟一切变化不出虚明既然之心体.至此之后,体用不二,心物相合,其心学宗旨得以完全确立.

杨简教导宋宁宗:

先生曩尝口奏:“陛下自信此心即大道乎?”上曰:“心即是道,略无疑二之色.”问:“日用如何?”上曰:“止学定耳.”先生谓:“定无用学,但不起意,自然静定澄明.”上曰:“日用但不起意而已.”先生赞:“至善至善,不起意则是非贤否自明.”此日复奏:“陛下意念不起,已觉如太虚乎?”上曰:“是如此.”问:“贤否是非已历历明照否?”上言:“朕已照破.”先生曰:“如此则天下幸甚.”⑨

心即大道也就是心即理,意在表达心外无物的道理,这是心学一派固守的基本原则.宁宗于心学颇有体会,直承有此自心.杨简又问及宁宗日用之间作何功夫,宁宗以学定为答.杨简指出,定学的根本在于不起意,能够不起意则本心呈现,身心自然静定,而是非贤否昭然自明.他进一步对宁宗的功夫进行勘验,指出如果意念不起则心如太虚,这个比喻在于突出本心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超越性;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呈现其中,心若如太虚,则何者为是,何者为非,何人为贤,何人为不贤,无不如明日当空,万物纤毫毕现.这段对话非常扼要地将杨简心学的大要和盘托出:不起意则见本心,见本心则心外无物.

杨简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论杨简心学易的建构性特征为关于杨简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杨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