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范文资料 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普世性战略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中国传统文化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1-18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普世性战略》:本论文为您写中国传统文化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摘 要]对于普世价值的追问并非今天才有,只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关系紧张和 加速了对普世性价值可能性的探讨.这是时代向世界诸多文化,当然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的关于人类如何摆脱道德困境的思考.儒家文化内涵中包含具有最低限度普世价值的概念,拥有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在公共外交视野下,儒家价值观普世化有其独特的合理解释和可能路径,即重视“以身体道”的个人和建立孔子学院.

[关键词]价值普世性;公共外交;孔子学院;个人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1-0037-04

一、 如何理解普世性价值

以知识经济为基石、科技条件为手段的世界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一方面为人类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又引发了许多超越国家界限,超越民族划分,甚至超越人类自我的社会、生态、*危机.全球性的社会、经济、生态和发展问题引发了全球性的道德危机和价值困境,现代道德体系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并非某个单一文明可以回答的.1988 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十次人道主义大会通过了《相互依存宣言:一种新的全球*观》,宣言指出:“人类今天面临的基本任务就是需要去促进关于我们相互依存的一种全球性的*上的自我意识,以及去缓和妨碍这种共识达成的强硬态度.”[1]对于这些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客观问题和主观困境,人们自然会思考如何从本源上,也就是价值观层面上追问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合理解释.

目前学界关于价值普世的命题分歧很大,相当一部分学者坚持“*相对主义”的观点.正如路易斯P.波吉曼所说:“*相对主义是这样一种理论,在这种理论看来一切道德原则都仅仅相对于一定的文化或个人的选择才是有效的;而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2]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普世性价值不是普遍性价值.“普遍*应该是实践理性的结果,而普世*却是对人类活动的实践和实际所遵循的规则进行观察的结果.换句话说,普世*所假定的在*道德问题上的全球一致,是一种被认为可以通过归纳而得到的对事实的概括,而不是通过实践理性的运作而得到的一种结论.”[3]普世价值作为全人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义规范和最起码的道德良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普世性价值应该具有最低限度的最大化能力.讨论价值普世性并非看不到文化价值的多元化,以及他们之间难以消弭的差异.我们探求的不是构建一套面面俱到、复杂高深的价值观体系,而只是要追问那些关于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道德理念,有关人类生存最本源的道德困惑.1993 年美国芝加哥宗教议会签署通过的《走向全球*宣言》明确写道:“我们确认,在各种宗教之间已经有一种共同之处,它可以成为一种全球*的基础—这是关于一些有约束力的价值观、不可或缺的标准以及根本的道德态度的一种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4]普世性价值所承诺的就是最低限度的人类关怀.同时,普世性文化又追求关怀范围的最大化,这是一种关于人性的终极关怀,她的关注不因种族、民族、肤色、宗教信仰、社会阶层、经济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最大程度地构建普世性价值对全人类的道德承诺是其最核心的特征.

第二,普世性价值在理论层面是动态开放的.普世性价值既超越了国界、地域、制度、阶级、宗教、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程度,又不断地从这些多元化主体中吸收提炼那些具有兼容性的道德话语.从文化形态存在和发展的表现形式来看,文化“包含互相沟通的动态两极,即由某种地域特殊性而不断地向外生发,形成多层次的普世化的扩展活动.保持在这两极张力之中的文化形态,才可能具有其现实的生命力.”[5]普世性价值就是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不断演化发展的,特殊性和普世性的对话和转化才能最终形成具有真正约束力的价值底线.正如哈贝马斯所说:“每个有效的规范都必须满足如下条件,即那些自身从普遍遵循这种规范对满足每个个别方面的意趣预先可计产生的结果和附带效果,都能够为一切有关的人不经强制地加以接受.”[6]人类对于终极信仰的执着追求,对于道德共识的不懈关切,推动人类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构建和探究着最低限度价值共识的本质.动态开放性使人类的这种努力成为可能.

第三,普世性价值具有关怀人类本身的平等性.普世性价值的第一要义不是满足人们对物质需求的 ,而是关切人们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将人看做出发点和归属点,从根本上保证了其价值取向上的正义性.引申开来,普世性价值和不同文化的关联也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的,“普世*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尊重诸道德主体和诸道德文化主体所享有的那些崇高道德情怀和道德信念为先决前提,来寻求他们或它们相互之间的基本道德共识的.”[7]41

二、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普世性的可能性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价值的特殊成分,也具有普遍性价值的成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同样具有人类文化的这一通性.世界现代化进程引发了一系列关系紧张化:“科学理性主义的普遍精神和现代科技的无限追求,商品化价值观念的凸显乃至宰制力量和市场经济的无限扩张运动, 政治的社会理想和民族—国家的社会政治实践,以及文化道德的普世主义信念和文化多元论的‘诸神竞争’.”[7]18现代道德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并非某个单一文明可以回答的.这是时代向世界诸多文化,当然也包括儒家文化,提出的人类摆脱道德困境之合理解释和可能路径的议题.拥有5000年历史积淀的儒家文化能否发挥其理论资源,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中华文化正在恢复甚至超越她昔日的风采.”[8]儒家文化从其内涵和特性上都具备了为解决全人类价值困境提供某种启迪或者共识的可能性条件.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是中华文明极具民族特性的价值观体系,也具备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通融的某些共性,这部分内容就可以作为儒家价值观普世化的内容本源.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著名学者钱穆曾断言:“然此只有中国文化之潜在精神可以觊望及此.”[9]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包含的具有最低限度普世价值的概念包括:

第一,“仁爱”价值观.一个国家无论是由何种文明、何种宗教主导的,仁爱思想都会对其维持社会和谐、处理各个层面的关系提供价值参考.《论语·颜渊》中,孔子对仁的解释是“爱人”,这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人”的关注;同样,西方文明最为灿烂的复兴也源于对“人”的崇尚.从这一点说,儒家的“仁爱”思想不仅可以成为中华民族的价值内核,同样也具有向外拓展的普世性.“仁爱”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普世价值,可以弥补现代社会中人和人关系功利性和经济性的缺陷.“仁爱”可以作为处理社群关系的普世价值, 这一社会顽疾正是因于“爱人”情怀的缺失.“仁爱”可以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普世价值,如果用“仁爱”的视角来看待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那么许多流血和冲突的都可能避免.

第二,“和”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一理念可谓博大精深,它是对目前世界主流价值观单极思维的补充和纠正.军事上,安全困境预设下的军备竞赛增加了所有国家的不安全担忧;政治上,极端的政治诉求和膨胀的民族主义日益成为潜在的冲突导火索;文化上,文明和宗教信仰的差异成为地区动荡的深层诱因;生态上,工业化进程引发自然和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从根本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中国文化可以,也应该被借鉴到世界问题的解决中来.”[10]“和”的价值观为当今许多全球性危机提出了启发性的解决方案:既要认识到世界上所有行为体和合共生是人类延续的内生动力,又要理解和包容其各个组成部分的不同.可以说,“和”从阐释上具有鲜明的中国儒家文化特色,从运用上却拥有可以推及世界的价值观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结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普世性战略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