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偏差论文范文资料 与CPI数据偏差和居民实际感受问题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偏差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08

《CPI数据偏差和居民实际感受问题》:本文是一篇关于偏差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摘 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度量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反映居民家庭购买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由于存在权重变化及质量改善问题而存在高估,同时由于居民对个别商品敏感、收入差距较大、数据编制发布不透明等因素影响,整体感受会觉得发布数据存在低估,本文从两方面来阐述CPI数据偏差和居民实际感受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CPI 权重变化 质量改善 居民感受

一、引言

准确计量价格是经济学的一个主要任务之一.价格指数不仅能够影响通货膨胀率,还会影响实际产出和生产率的统计.进而对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劳动报酬产生影响.本文将从权重变化和质量改善两方面来说明CPI高估问题.同时从居民对食品、衣着等较敏感,各收入群体消费水平结构不同,以及数据编制发布过程不透明等方面对居民感受和实际数据进行了分析.从三方面对当前CPI数据编制及发布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以降低公民感受偏差,更真实反映价格变动.

二、问题

(一)CPI编制存在高估现象

1.权重变化.为了说明问题,本文构建最简单的模型,假设现实中只有两种商品,牛肉和白菜第n年的权重分别为wn1,wn2,价格为pn1,pn2.第n+1年的权重为w(n+1)1,w(n+1)2,价格为p(n+1)1,p(n+1)2.则不考虑价格因素的情况下,权重变化同样会引起总体价格水平的变动(其中wn1+wn2等于1,pn1>pn2;w(n+1)1+w(n+1)2等于1,p(n+1)1>p(n+1)1).

可以看出,wn1和CPI是正比例关系.

近年来,我国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CPI中食品类所占比重较大,通过上面的推理可以得出食品权重降低而依然按照过去的权重的情况下,CPI将会被高估,这是第一个偏误.

2.质量改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在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的情况下,产品质量经常会发生变化,同一篮子内的商品在报告期和基期,商品名称虽然相同,但商品的功能和质量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消费者可能在使用质量已经发生变化的产品,使得所编制CPI的包含质量变化的部分未被纳入,这会导致CPI在反映消费者效用方面的变化时出现偏差.

统计部门却不是这么进行的,他们只是按照一篮子商品来进行抽样调查而不管是不是质量较之以前有了改进或者效率比之以前提高了许多.这样做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有些东西并不是可以很好的衡量出来的,比如ATM的使用给人们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但是会提高百分之多少的便利却是一个十分难以衡量的东西,这是第二个偏误.由于权重变化及质量改善,按照美国Bokskin委员会的测算,CPI被高估1.1个百分点,其中0.6个百分点是和CPI未能反映产品质量变化有关的.

(二)居民感受CPI存在低估

通过近五年来得当期物价满意度调查数据小于30可以看出人们对当期物价的满意率一直在低位徘徊.说明收入增长和其自身消费难以有效匹配,而且受居民对最易接触日常类消费品价格涨幅较大影响,使得对官方发布的代表一般商品的CPI数据产生感受差异.同时由于数据编制发布流程及解释工作不足,使得普通居民进一步走向偏差误区.通过分析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可以看出,不同阶层的消费结构往往也是不同的,这进一步影响到居民感受差异,最低收入者往往感到价格涨得快.

1.个别商品较敏感.CPI是一種平均类指标,如同人均收入一样,有将各种数据平滑的效果,平均类指标极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居民感受到的和实际数据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居民看到的是个别的商品的价格的涨幅,而统计局公布的是一般商品的平均价格水平的涨幅.

居民最易接触到的是日常类消费品,而日常类消费品涨幅一般较大,耐用消费品涨幅较小,导致居民感受产生差异.统计局编制的物价指数是综合反映全社会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总水平变动情况.人们对物价指数和实际感受有出入除了和人们不了解物价指数的具体编制过程、对比口径出错和各自收入水平不同有关外,还和人们日常接触和掌握的片面情况有很大关系.

2.收入结构不平衡.城镇居民各阶层的消费支出相差悬殊,消费结构各不相同,现行的统计标准是一个平均的数值,难以反映各阶层所面临的通胀压力.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各阶层人们收入水平逐渐提高,但是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城市里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之间的消费偏好、能力、质量存在较大差异.用一个统一的指标来反映所有人,尤其是不能反映低收入群体的现实压力,这是人们感受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3.编制过程不透明.一是编制计算过程不透明.一些和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指数指标的形成严重缺乏透明度,公众对其不知情,对其科学性和真实性无法监督,易被人为操纵,形成偏差.二是采集样本偏小.统计抽样虽然很好地解决了人力财力问题,但是样本偏少会极大影响数据的质量,用一个点的数据代替一个地区的数据显然是不科学的,对整体的影响也是呈指数增长的.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是居民感受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建议

(一)权重调查

一是缩短权重系数调整周期,现行调整周期难以跟上人们经济发展速度,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消费结构也随之日新月异.按照现行标准即两年一调整,显然时效不足,建议缩短为一年调整一次,这样可以及时将新生事物囊括进来.二是选取调查对象要广,随着农村网络的发展,农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极大变化,所以在样本选择上要考虑扩大农村比重.三是建议将权数计算上溯年限由四年调整为2年.

(二)公开程序

CPI指数编制过程公开,从篮子产品选取到各产品比重确定再到计算过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予以公开,除了现行的官方网站外,还可以制成宣传短片在机场、火车站、公交车上进行循环播放.另外应该给予公众参和监督权,各数据采集部门应该设立公众信箱专门处理公众意见并及时发布处理情况,以最大可能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充分发挥CPI的功效.

(三)分层编制

根据不同收入阶层分类编制CPI指数,这样更有利于决策制定者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分类施策.这种个性化统计既能解决一刀切问题,又能从不同的角度对税收、转移支付等提供决策支撑,同时还能反映出CPI对不同阶层的影响.这方面可以借鉴香港统计署的做法,按照分层的概念编制甲、乙、丙、综合4类消费物价指数,用来反映通胀或紧缩对不同阶层的影响,从而提高统计的精确度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许永洪,曾五一.《基于中国城镇统计数据的CPI偏差估计》,《统计研究》2009年第4期.

[2]陈宝泉,李春玉,陈新钱.《CPI涨幅和居民实际感受偏差问题研究》,《福建金融》2007年第4期.

[3]徐奇渊.对CPI指数讨论的回顾和评述[J].统计研究,2010年第12期.

偏差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CPI数据偏差和居民实际感受问题为关于本文可作为偏差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偏差的计算公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