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吕思勉论文范文资料 与吕思勉和朝鲜学者交往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吕思勉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4-12

《吕思勉和朝鲜学者交往》:这是一篇与吕思勉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吕思勉是中国二十世纪的史学四大家之一,一生交游虽不如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等人之广泛,但亦不可忽视.近年《吕思勉先生年谱长编》(以下简称《长编》)的出版为我们梳理出他的“朋友圈”,其友人中绝大多数是国内学者,只有少量的国外学者,其中朝鲜学者有三位.他在1908年、1911年和1945年分别与秋景球、金泽荣、柳树人相识交往,诗文酬唱、雅集宴饮,结下了深厚的跨国友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1905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了《乙巳条约》,成为朝鲜的保护国,朝鲜国内对此抗争不断,企图寻求国际援助.于是,日本加紧吞并朝鲜半岛的步伐,强行签订《日韩合并条约》,至此朝鲜的李氏王朝灭亡.因中朝边境毗邻,许多爱国志士和学者流亡中国,秋景球、金泽荣、柳树人就在其中.

1908年4月,二十五岁的吕思勉在江苏常州府中学堂任教,当得知朝鲜义士秋景球流亡至常州,于是主动前往上林春拜访.据《长编》所载:是年(1908年)四月,先生曾与朝鲜学者秋景球有交往.戊申四月初七访秋景球上林春.十九日景球来访,是岁卒.“李氏之亡也,其义士曰秋景球,走中华.吾尝一与相识.观其书,甚俊逸,未及读其文辞,而景球死.”从中可以看出他十分痛惜秋景球的早逝.1920年,吕思勉与同事游朝鲜义州,作《义州游记》写道:“吾有朝鲜之友二人,皆言朝鲜、中国犹一家也.”朝鲜之友即秋景球和金泽荣.

金泽荣(1850—1927年),字于霖,号沧江或云山韶濩堂主人,晚年又称长眉翁,花开县(今开城)人.1891年中进士后,先后任朝鲜议政府编辑局主事、中枢院的参史官和内阁记录局史迹科长、弘文馆纂辑所通政大夫等职,自幼喜好唐宋文学,著有诗歌若干,诗文精妙,有《韶濩堂诗集》流传于世,是朝鲜著名的汉学家、诗人、学者.高丽王朝灭亡后,于1905年9月携全家流亡到中国,先后到过中国的上海、南通、常州等地.从他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他结识了张謇、严复、梁启超、郑孝胥、屠寄等当时社会名流.经张謇的介绍,到南通翰墨林书局任编辑,此后在南通定居下来,直至1927年去世.

吕思勉在南通的这段时间,与屠寄形影不离,因此他与金泽荣的相识得益于屠氏的引荐.1910年1月,吕思勉应南通国文专修馆馆长屠寄之邀,在该馆教授公文写作,“其时求能教作公文者甚难,予虽无经验,而读近代奏议较多,下笔尚觉相合,敬山先生故找予帮忙,在南通一年半”.当时屠寄正在撰写《蒙兀儿史》,慕名去金泽荣那里借书,读到金氏的手稿,对其赞赏有加,此后两人常有诗文往来.1911年6月,吕思勉与屠寄一同前往翰墨林书局拜访金泽荣.《长编》载:“是年6月,曾与屠寄一起拜访流寓南通的朝鲜义士金于霖.辛亥年五月二十二(阳历六月九日),偕敬山访之翰墨林观《韩国小史》.当看到金泽荣诗有‘四面星辰鸡动野,一江风雪马登舟’之句,吕思勉盛赞其有唐诗之意境”,并夸赞他的文章“文辞渊懿醇雅,虽吾邦之耆宿弗逮也”.因金泽荣无法用汉语进行口语表达,但能熟练运用汉语写作,所以屠、金、吕三人只能以笔谈的方式进行交流,不知不觉夜色已深,然笔谈娓娓不倦.在谈到日本侵占朝鲜后毁灭了大量的古籍时,吕思勉问金泽荣有何办法可以补救.金氏认为非至其地,不能搜其书.吕思勉十分赞同其观点,晚年的他还写了《到朝鲜去搜书》一文.这次虽为吕思勉与金泽荣的初次交往,却交谈甚洽,双方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临别时还互相赠诗.金于霖赠诗云:“一梦常天外,相逢正菊边.我头衰愈白,君鬓亦非玄.寂寞千秋想,辛勤两史编.就中难易别,敢说拔蝥先.”吕思勉作诗《赠朝鲜金沧江》:“有儿两眼如秋水,一老胸中绝点尘.道契虚舟能辟世,家藏野史未全贫.不言已备四时气,佳句况如三侯醇.傥许江南狎鸥鹭,浮家便与结比邻.”全诗融情于笔,流露出对金氏遭遇的同情,也表达了吕思勉对他的敬佩之情.

1911年,吕思勉与金泽荣的短暂交往略显仓促,四年后二人的重逢则使两人的交谊得以延续和深入.1915年10月,金氏来常州看望屠寄时,吕思勉还和金泽荣、庄通伯、李涤云等人一同游览唐荆川故居,金氏兴起作诗《余往与屠归甫、吕博山等人访唐荆川故居所谓半园者今园主钱君亦文士而适出未遇诸人劝以一诗赠之故有作》,表达了他的愉悦之情.游览过后,吕思勉盛情宴请金泽荣、庄通伯、李涤云等人.觥筹交错之余,吕思勉作诗云:“毗邻胜事梦多年,共此来游十月天.玉局先生烟雨际,荆川古宅菊花边.阆风玄圃知何处,玉珮琼瑶响四筵.老境笑人无分在,黄昏犹自越寒阡.”金氏赋诗答谢,写下《余之在常州吕博山诚之为余置酒招屠敬山、童伯章、庄通伯、李涤云以助欢追赋其事以谢之》诗:“清晨欲唤渡江桅,惊见夫君沪渎回.邂逅却如元伯约,殷勤仍饷步兵醅.星河曳地三更过,寒菊随人一笑开.别后诗篇看益妙,阿蒙刮目有由来.”诗中饱含着金泽荣对吕思勉才学的赞赏,并寄予了厚望.吕思勉与金泽荣虽只有数面之缘,但他对这份交谊十分珍惜.金氏于1927年去世,吕思勉在他的日记里都作了记录,后来撰写《白话本国史》、《中国民族史》还参考了金氏《韩国历代小史》中的一些观点.

从吕思勉和金泽荣的交往可以看出,保存民族文化是二人精神交融的共同支撑点和契合点.金氏的《韩国历代小史》、《校正三国史记》和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中国民族史》就是维系民族灵魂、传承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客居南通的二十余年,金泽荣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生活节俭、潜心著述,为保存朝鲜国文化鞠躬尽瘁,先后编辑出版了《朴燕岩先生文集》、《梅泉集》、《明美堂集》等三十余部著作,这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是不可多见的.

柳树人(1905—1980年),黄海道金川郡人,后移居江原道伊川郡.原名柳基石,笔名柳絮、青园、柳树人.1911年随父移居我国东北.早年就读于吉林省延吉道立第二中学.1920年就读于南京金陵中学.1924年考入北京朝阳大学,学习经济学专业.1925年,参加了无政府主义者联盟,并积极投入反日独立运动.1927年,首次把鲁迅的《狂人日记》翻译成韩文,1928年,又翻译《阿Q正传》.1952年11月,任苏州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历史系教授,并定居苏州.至1980年11月去世前,他一直致力于东南亚史和中韩关系史方面的研究.关于柳树人先生的一些情况,吕翼仁与当时在苏州大学工作的巢心成在来往信札中也有谈及:“柳树人先生为朝鲜志士,早年因日本占领朝鲜,残害朝鲜人民,忧国忧民,参加了朝鲜的革命党,曾与其他志士在上海某次会场上炸伤若干日人及朝奸,有功于国.金日成来中国曾予召见.柳先生后逗留中国,曾参加国民党部队一起抗日.解放后来苏州大学历史系,有时在世界史教研室参加活动,对朝鲜历史有研究,曾编写朝鲜史一本,作为全朝中学的教材.先生后住在苏州建新巷,与一子同居,不意有一天其突发心肌梗塞,长眠不起.柳先生为人正直、急公好义,忧国忧民.虽为朝鲜人,但至今苏州(大学)历史系教师还时时想念他.”

吕思勉与柳树人的交往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当时吕思勉在光华大学执教,柳氏在上海积极从事抗日活动,并任《中韩文化》杂志编辑.1945年8月,柳树人向吕思勉约稿,吕氏为此撰写了《中韩文化叙》、《到朝鲜去搜书》两篇文章.《中韩文化叙》先从地理位置上叙述朝鲜半岛自古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接着探讨了中韩文化的关系,最后讲文化是国家、民族盛衰的本源,呼吁世人重视民族文化,表达了吕思勉对中韩两国共翼世远、期致大同的坚定信念.另一文《到朝鲜去搜书》吸收了金泽荣保存朝鲜国文化“非至其地,不能搜其书”的观点,分析了朝鲜半岛和日本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都各自有所阐发.随着抗战胜利的到来,使得至其地、搜其书的时机到了.因此在该文末,吕思勉号召:“如今,至其地搜其书的机会到了,这些事,政府一时或来不及,有力量扶翼文化的人是不可不引为己任的.还有朝鲜人的书,被日本人搬去的也不少,我们得到日本国里去搜寻代朝鲜人取回,我国也可录回一副本,日本人如有意抄录,我们自然也要允许他的,倘能择其佳者,印行以广流行,那自然就更好了.”

吕思勉论文参考资料:

大一思修论文3000字

思修和法律基础论文

我的理想思修论文

思修论文格式

大学思修论文

大一思修论文2000字

结论:吕思勉和朝鲜学者交往为关于吕思勉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吕思勉和钱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