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郑敏论文范文资料 与郑敏后期诗歌生命诗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郑敏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4-19

《郑敏后期诗歌生命诗学》:此文是一篇郑敏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郑敏的《郑敏诗集1942-1947》是继冯至的《十四行集》之后,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又一部从不同角度展开对生活和生命沉思的诗集,它是一部生命的雕刻者之歌.无论是《灌足》中灵动的少女在浸着双足开始了她的梦,还是《村落的早春》中人们在经历过寒冬的坚忍、春天的迷惘、夏季的风雨后,村落终于恢复了往日的欢欣,并期待着更多“绿色希望的旗帜”[1];还是《荷花(观张大千氏画》中“承受了更多的生,这严肃的负担”[2]的荷花象征,我们都可以看到郑敏毫不吝惜对生命力的赞美,感受不同的生命形态之美以更好地关照生命的存在.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已有若干对郑敏早期诗歌作生命角度进行论述的专论,如蒋登科《论郑敏早期诗歌中关于生命状态的思考》,从生和死、爱和恨、苦和乐、梦想和现实等几组矛盾为切入口解读郑敏的生命诗学;孙良好《不老的生命之歌——有关郑敏生存境况和研究现状的描述和梳理》,以一种新范式的综述角度对郑敏诗歌创作和生存境况结合起来考察郑敏生命之歌的由来和走向;孙其香《论郑敏的生命诗学》,从感悟生命、牵手死亡、领受寂寞和爱的乐章这四个主题全面勾勒郑敏诗歌的生命诗学的体现,但惜对郑敏早期和后期的诗歌作品和诗歌理念的转变没有足够的重视.

诚如伍明春在《诗和思比邻而居——论郑敏1979年后的诗歌和诗论》中指出,“1979无疑可以作为一个确切的分解线”[3],这一年之后的郑敏沉积了三十年的时间,再出版了《寻觅集》、《心象》、《早晨,我在雨中采花》和《郑敏诗集》等诗集,在九叶诗人中创作年龄跨度最大,甚至这在整个中国诗坛都是不可多见,确可谓“常青藤”之称号.而对其这后期诗歌的研究除了上述伍明春外,还有谭桂林《论郑敏的诗学理论及其批评》让郑敏以诗人和学者的双重身份出现;张玉玲等从“不在之在”角度分析郑敏吸收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和里尔克、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后对人性、潜意识、 等的抒写;钱晓宇等以意象、艺术追求、忧世情怀等分析郑敏诗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等.而关于其后期诗歌的生命诗学之延续则尚未有专门的论述,笔者在此文中勉力一试.

一、对生命再度诗意的表达

郑敏后期写的第一首诗,《诗呵,我又找到了你》[4],虽说是在和九叶诗人唐祈等碰面受到他们的鼓励,再重新拿起放下了三十年时间的笔,但更多的恐怕是她又找到了用诗来表达生命的感觉.真正的诗人,只有触碰到了生命的旋律的时候,他才会写诗.西人华兹华斯说“诗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我国传统文论也有诗是“发乎情”而用以“言志”的论述,但若只是偶尔的感情的宣泄,比如一个热恋中的人用诗来表达一下他对恋人的爱慕之情或者一个失恋中的人用诗来宣泄一下他的痛苦,而没有持久的捕捉关于自身生命的领悟继而坚持用诗的形式来表达,那恐怕和诗人这个身份还是相去甚远.世人都以为写诗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但实质上诗人的写诗是一件相当寂寞、煎熬的事情,是在对生命的生和死、爱和恨等各种领悟中的反复的煎熬,直至最后的解脱、升华,凝练成为一行一行有意味的文字.郑敏在西南联大刚接触写诗领域时,其导师冯至便告诫她,写诗是一件十分寂寞的事情.但她欣然前往,颠沛沉寂三十年后她再一次的欣然前往,她写道:

呵,我又找到你,我的爱人,泪珠满面,

我吻着你坟头的泥土,充满了欢喜.

让我的心变绿吧,我又找到了你,

哪里有绿色的春天,

哪儿就有你,

就在我们心里,你永远在我心里.

如有你在我身边,我将幸福地前去等

《诗呵,我又找到了你》

郑敏把诗比作她的爱人,她又再一次的找到了她的爱人,激动得泪珠满面.她的“爱人”是从坟头里刚爬出来的,但是却带有“绿色春天”这样充满生命力的象征,诗人有了她又将可以勇敢的幸福的前行,如其诗说,“没有水手依恋平静,/安全的平静是最危险的死亡,/充满危险的波涛才是生命,/我们离开海上的蓬莱还很远,/可珍惜的不是静止,/而是季风中的波浪,好送我们到第二个童年,/历史的又一个黎明.”[5]309这里“常青藤”开出了她的第二春,找到了她的第二个童年,但却要去海面波涛上冲浪,只为那里有她所要追求的生命.她对生命表现出了使命般的执着,直到1995年还说,“对于生命这个问题,在这方面我希望做一个强者.我觉得最可惜的,像冯至和卞之琳,实际上他们是很了不起的诗人,可是都在生命这个方面就自己封住了,所以再也写不出等我觉得做一个生命的强者对诗人是很重要的.在任何时候,如果你自己不同意,没有任何人能扼杀你的生命.”[6]

而在新时期郑敏关于生命的思考有几个母题是对她前期作品中所体现的延续,比如依然钟情描述死亡的《死亡第二次浪漫歌唱着》、《在死亡面前》、《在一个追悼会上》等,就直接以死亡为主题,通过描写死亡的形象、写死亡和生的抗争和转换,去抒发对生的渴求、对生命的珍惜.“死亡,一个美丽而忧郁的少女”、“她感到无限的宁静”、“她的奉献/像秋天的麦束在田野列队/欢送一个单纯的灵魂归去”,[7]死在诗人的笔下不是可怕的,甚至是一个温馨可人的形象,或者是一个“我比他要大的”“孪生兄弟”[8],又如她说,“在死的火里曾找到生,在生的火里遇见了死”[9]等等.这和前期的《死》、《人力车夫》中描述的生和死的两种生命状态的对抗,在主题上是一脉相承的,只是意象的营造和感悟的方式上有所突破.郑敏对死亡描述的钟情,应是因其接受里尔克和海德格尔的西方哲学背景有关,和我国传统的“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不同,和佛教追求来生的世界也不一样,西方传统文化对待生命而是一种“向死而生”的态度.“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以向死存在的方式活着”,亦即以“有死”活或者“能死”的方式活着,人们不是一步步走向还在远处尚未到场的死亡,而是在我们的“走向”本身中死亡已经在场,因而面对人生,即是面对死亡,此死亡是带有触发人对生存的“尽责”的积极意义的.郑敏大概正是在这样的哲学背景下,在其作品中才出现这样大量的对死亡的描述,而这也正是她对生的思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郑敏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郑敏后期诗歌生命诗学为适合不知如何写郑敏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郑敏教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