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也谈论文范文资料 与也谈重拾惩罚教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也谈范文 科目:论文格式 2024-04-22

《也谈重拾惩罚教育》:这是一篇与也谈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出台的背景,阐述了“赏识”与“惩罚”共存的意义,探讨了把握“惩罚”的尺度问题和惩罚教育需要注意的事项.认为,“爱”是实施教育惩罚的大前提;惩罚要在学生违规后及时实施,不搞“秋后算帐”;对学生的惩罚要适当;惩罚之后应给与改正的机会;要进行反复教育.

【关键词】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惩罚教育”;尺度

2009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同年9月10日教师节,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在人民网接受访谈时又强调:“如果不敢批评学生、不敢管理学生,该管的不管,那就是不负责任,就是渎职,就是失职.”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云曾经也发表过类似的观点:“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一夜之间,曾经令广大教育工作者谈之色变的“惩罚教育”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为何本是属于理所应当的教育行为现在却需要教育部颁布相关法规来为之正名呢?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不得不进行深刻的思考.

一、为何会出台新《规定》

管培俊司长在接受访谈时也提及:“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益的今天,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了教师特别是一些班主任不敢管理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这很不正常.”一语道破近几年来“愉快教育”、“赏识教育”泛滥成灾之现象.纵观我们的课堂,“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等诸如此类的廉价表扬随处可见.好像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育.

“赏识教育”之所以能够盛行,这与赏识的对象由原来的学生优点无限扩大有很大的关联.学生在学校一犯错,学生家长就特别会换位思考,总能找出百般理由为孩子辩解.家长们过分强调了孩子的自尊,迫使教师不得不使用放大镜来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并忽视他们或大或小的过失.在家长和社会舆论的双重压力之下,“教师不敢批评教育学生”也就变得不难理解了.于是,宁可学生“违纪”也不愿在教学中“违规”,变成了教育的“潜规则”.孰不知,孩子犯错不知道害怕,这才是一件可怕的事.家长过分的保护只能助长孩子的虚荣心.

诚然,说这话并不是想抹杀“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的可取之处.只是较之现代教育的复杂性,“赏识”必不可少,“惩罚”亦不可或缺.追识教育与讲究惩罚教育其实并不矛盾,二者并非教育的对立面,只是教育的不同方法和手段而已,完全可以和谐共存.

二、“赏识”与“惩罚”如何共存

所谓“惩罚教育”是指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强制性纠正.惩罚能引起羞愧、痛苦、焦虑、畏惧和悔恨,从而使人分清是非善恶,并通过意志来纠正不良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到自己犯错误的人,都会有承担责任、接受惩罚的心理准备,以求得心理平衡.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是人内驱力的一个源泉.如果学生犯错却不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亦不符合科学的原则.

古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学生犯错误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必然,那么就应该让他们明白有错就有罚,这也是培养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一种体现.通过对学生的惩罚刺激,使其心灵受到震动,这样的惩罚不应该是“愉快”的.难道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认为犯错的后果是甜蜜的吗?如果说赏识、表扬是阳光雨露,能够滋润学生的成长;那么批评、惩罚就是一面镜子,能够让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使学生分清是非、掌握分寸与秩序,懂得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买单,从而避免犯更多的错.

当然,这里所说的惩罚与以伤害学生心灵、肉体的体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以不损害受罚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的,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宽容的基础之上的,是以最少身体上的代价换来心理、行为上的转变.一手是“赏识”一手是“惩罚”,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两手都要抓.通过赏识与惩罚并举,让学生明白,惩罚所针对的是你的不良行为,而非学生本人;惩罚你并不是因为你不够优秀,仅仅是因为你的某个过错或过失;只要你知错能改,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弥补过失、纠正错误,依然还是好学生.

三、如何把握“惩罚”的尺度

中国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凭心而论,教者父母心,谁也不会对孩子下毒手.若因为某些惩罚不当的个案而完全否定所有的惩罚,显然这是一种以偏概全、因噎废食的不理智做法.要把握好惩罚的尺度,就要坚持爱的原则、及时的原则和适当的原则.

首先,“爱”是实施教育惩罚的大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爱的教育应当是整个德育的主旋律.”没有爱心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不管你运用什么方法手段或达到了什么目的,都只能算作是诱惑或折磨而已,所以“爱”是教育的根本.要想使“惩罚教育”更有实效,教师就要拥有母亲般的宽广胸怀,慈父般的严格要求,而且绝不能为惩罚而惩罚.惩罚要有明确的目的,谓之“惩前毖后”.

其次,惩罚要在学生违规后及时实施,不搞“秋后算帐”.及时处罚能使犯错学生明白犯了错就一定要接受惩罚,这样有利培养学生承担错误的勇气和责任心.要避免学生养成侥幸心理,使惩罚失去其应有的威慑和教育作用.延时惩罚,秋后算账只会让学生认为教师心胸狭窄,从而产生怨恨心理,对改正其错误也没有任何帮助.

再次,对学生的惩罚要适当.“适当”二字就是指对学生的惩罚不但要让学生能够接受,并且乐于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惩罚时态度要温和.如果老师的态度不当或语言不当,学生就会产生“死不认错”的固执心理,惩罚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当一个学生犯了错,要惩罚他时,可以先肯定他的优点,再指出他的错误,引导他进行换位思考,从而使其在主观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四、惩罚教育还需要注意什么

1.惩罚之后应给与改正的机会

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家长、社会如此抵制教师对学生的惩罚行为?我想,这和教师实施惩罚完毕之后,学生没有实质的进步有很大关系.惩罚针对的是学生的不良行为,而非学生本身.惩罚能够使他们明理、知错、承担责任.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明理、知错、承担责任”的进步如何才能体现出来?这就需要在实施惩罚之后,给与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接受惩罚并不等于带上了“差生”的帽子,也并不等同于关闭了老师表扬你的大门,你依然可以通过实际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从而赢得老师和同学的赞许.

2.进行反复教育

我们应当把学生出现反复犯错的现象看作正常的现象.一个人一生中不犯同样的错误,大多数情况下这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拿它去要求十几岁的中学生,似乎显得太苛刻了.所以在惩罚教育中我们要有“反复抓,抓反复”的心理准备.不奢求一次教育就能让学生痛改前非、洗心革面.只有周而复始地耐心教育,在过程中不断提升和改进批评惩罚的方法和手段,把惩罚教育上升到艺术的水平,最后才可能实现惩罚教育的目标.

总之,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们反对抛弃惩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不能片面夸大惩罚教育的作用.惩罚教育好比一剂苦口良药,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祛病强身;用之不当就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伤害身体,甚至断送学生的前程.

古语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确认识“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的辩证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地发挥“惩罚教育”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陈 平,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教师.

也谈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也谈重拾惩罚教育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也谈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也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