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自嘲论文范文资料 与论苏轼自省和自嘲的形成原因与影响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自嘲范文 科目:学位论文 2024-04-22

《论苏轼自省和自嘲的形成原因与影响》:本论文可用于自嘲论文范文参考下载,自嘲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摘 要】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屡遭打击,但贬黜生涯并未使他哀伤自怜,而是使他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和人生.本文阐述苏轼自省与自嘲的形成原因及影响:第一,苏轼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儒家济世救民的思想使苏轼有深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借助道家精神来应对人生的苦难遭遇和巨大挫折,表现出超然物外的乐观;第二,佛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借助佛老思想中的启悟,超脱物外,坦然面对厄运,在幽默自嘲中自得其乐.第三,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了苏轼的一生,使他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儒学基础.

【关键词】 自省;自嘲;形成原因;影响

苏轼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自省意识,并在逆境中,敢于反省自我,勇于嘲笑自我,并保持坦然乐观的心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儒道思想的影响

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教孩子,而此时教的正是《后汉书范傍传》,苏轼为范傍的勇敢无畏所感动,在敬仰之余立下了不与流俗苟合,做有气节的刚直之士的决心, “奋厉有当世志”.因此,在苏轼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既不得志于熙宁、元丰新党、又不见容于元佑旧党,同时被两种敌对势力所不容,并遭到无情的打击和迫害,但他并不因此缄口不语,而依旧是遇事敢言,刚正嫉恶,长以“忘躯犯颜之士”自居,怀着对现实的忧患与坚守正道的自信,傲然独立于世,真正做到了像范傍一样坚贞不屈.

成年后,“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可见他从青少年时期,便熟读经史,打下了坚实的儒学根底,而对贾、陆、孟、韩之文的酷好,为他树立了仁人爱民之心,经世济民的儒家思想在他心里奠定了深深的根基,成为他一生的思想核心.后22岁应进士之举,他作《刑赏忠厚之志论》,以仁人爱民之心,论刑赏皆不应失忠厚,突出了儒家忠恕仁义的治世思想.

儒家济世救民的思想使苏轼有深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江城子密州出猎》,最明显地表现了他的济世思想.“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对被贬密州,苏轼并没有颓废不振,就连出猎这件小事,他也没忘记报效国家.在密州,他从儒家高度的责任感出发,对人民的疾苦表现出深深的关怀和深切的歉疚,“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溃此邦人,芒刺在肌肤.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在黄州,他冒死“复言天下事”,说自己“宿昔之心扫除未尽”,询问“西事得其详乎?虽废志,未忘国家虑也.君子忧道不忧贫”.他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君命重,臣节在,新思犹可觎,旧学终难改”,(《千秋岁次韵少游》)表达了他不忘自己的使命,虽历经磨难仍不改其“当世志”.他在给李常的信中说: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等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自被贬后,他自喜不为人识,混于渔樵之中.朋友为他的遭遇而伤感,而他却不以为然,认为国家有错就应当批评,即使是非曲直忠奸善恶都被扭曲,他也敢发出挑战,甚至可以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对于此,苏辙的评价最为精到:“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恶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身害,用此数困于数,然终不以为恨.”“临事必以正,不能俯仰随俗.”虽仕途坎坷,但深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其志愿、理想、操守始终如一,真正实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苏轼一生才高行世,却宦海沉浮,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但他始终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坦然面对挫折与压力,排遣个人抑郁,并深刻自省,乐观豁达地关心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即使被贬海南,他也说:“海南万里真吾乡”,自嘲地把贬逐之地作为磨练自己意志的场所.在这里,他的人格得到了真正意义的升华,处厄无怨,深刻自省,这是一种难得的儒家士君子风度.

苏轼小时候曾跟着眉山道士张易简学习了三年,以道士为师,道家思想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他的祖父苏序颇有些道家气质,他疏达不羁,兼而好施,又胸襟开阔,纯厚正直,对儿子苏洵少年时不好学,并不加责怪,而是坚信其能痛改前非.祖父身上深藏不露的智慧才华没有被儿子苏洵继承,却在孙子苏东坡的身上光辉灿烂地盛放了.

苏辙在论及苏轼之学时说:“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世,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等”.苏轼少年起便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以儒学为治世之本,为他从事功业做好准备,但其天性与庄子相近.因此,庄子深得其心.如《三峡》:“尘劳世方病,局促我何堪.尽解林泉好,多为富贵酣.试看鸟飞乐,高遁此心甘.”这就是苏轼深得于心的庄子思想的无意识流露,在他渴求功名投身仕途时与儒家观念同时出现.

“乌台诗案”后,大难不死的苏轼,深深感受到了现实的无情和理想的破灭.道家思想正切合他的境遇和精神要求,为饱受磨难的心灵提供了精神的解脱,被贬后的他,终于可以跳出世俗的羁绊,静观人生百态,体悟道的存在和逍遥的境界,并在道家思想中得到了慰藉.他细和陶诗便是在实践道家的理论,同时也在精神上找到了知己.可以充分体现苏轼对道家思想领悟的是他在《宝绘堂记》中的一段话:“君子可寓意物,而不可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这就是道家学说倡导的超功利,远利害,不计得失.“无所驻心”的逍遥境界.苏轼借助道家精神中的旷达飘逸、澄明无滞来应对人生的苦难遭遇和巨大挫折,表现出超然物外的乐观.他被贬岭南,气候不适,风俗殊异,仍然自我解嘲地高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从此,他由当初“奋厉有当世志”、“致君尧舜”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旷达人生,由追求社会公认的人生价值,转向探求心灵和宇宙的奥秘

二、佛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苏轼从小便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他的家乡四川眉州境内的峨眉山是著名的佛教文化胜地,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父亲与禅僧交往密切,加之宋代文人大都潜心佛典,苏轼一生又与大量的禅僧有过交往.因此,佛学思想对他的影响无处不在.

自嘲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论苏轼自省和自嘲的形成原因与影响为适合不知如何写自嘲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自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