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人情论文范文资料 与中国官员跨越人情关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人情范文 科目:研究生论文 2024-02-04

《中国官员跨越人情关》:本文关于人情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 文章阐述了权力与人情的交融和分离,考察对比了古今中外权力与人情的分离实践与制度安排,认为中国人长期以来更关心官员的品德,所谓“君子之德风”,对制度设置与执行不够多,而外国人更关注制度的设置与配套.因此,关键还是要构建科学规范运行的权力结构,尤其要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譬如落实信息公开、公众监督等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而在源头上割断人情关系与公共权力的错位交织.

【关键词】 官员;权力;人情关;跨越

一、权力与人情的交融

官员为情所困,本属正常,因为官员作为人,是在父母辛勤养育之恩、师长细心教导之情、亲友无私关照之爱中长大的,反哺父母、感谢师长、庇护亲友自是人性真实写照、真情使然.权力为情所扰,也是必然,因为权力掌握着公共资源,分配着利益往来,人情关系必然争相依附、追逐公权力,希冀多获得利益.由此,掌握权力的官员为人情所羁绊,当属自然之意.如何处理好权力与人情的关系,不仅关乎官员个人的道德品质与领导艺术,更关乎治国理政的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社会是个熟人社会,讲关系、重人情,注重礼尚往来.古语有云:“世事不谙非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林语堂也说:“面子、命运和人情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为人处世必须充分考虑人情面子和顾及关系往来,否则破坏了人际关系就会影响事业发展.而人们处理事务时首先所想到的并不是遵循规则之治,依靠法律或制度,而是习惯性地托关系、找熟人,希冀通过非正式渠道与规则之外的方式来实现目的或获取利益.熟人社会“人情世故”的形成不仅缘于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而且深受传统小农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也是封建专制制度的“权力使然”.

二、权力与人情的分离:实践探索与制度安排

1.个人修养——成圣成贤的道德

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规则是为政以德,要求官员成圣成贤.面对影响权力运行的人情世故时,希望官员“修身”而为“大公无私、铁面无私”,绝不要“徇情枉法、徇私舞弊”.典型的如包拯铁面无私,不徇哥嫂之情,使侵吞救灾粮款的侄子包勉得以伏法;海瑞秉公执法,不循知遇之情,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家人依律问罪.

2.制度规避——官员回避制度

古代除了要求官员以圣人之举抵御人情干扰外,也在不断探索其他制度安排,其中之一就是官员回避制.东汉时,中国第一个关于任官回避的成文法规“三互法”就有“婚姻之家”和“两州之士”不得“对相监临”的规定.后来,回避制度逐步被细化为籍贯回避、亲属回避、职务回避以及科举回避.以籍贯回避为例,明朝规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清朝法律规定不得本省为官,一旦为官,便要到五百里之外的地方上任,称为“避籍”.今天人们吸取了古代的有益做法,对公务员任职也做出了回避的规定.例如,我国公务员法第六十八条就亲属回避、第六十九条就地域回避、第七十条就涉及利害关系的回避都做出了规定.这些回避的规定,对于公务员抵御人情干扰,起着积极的作用.

3.法官法袍与陪审团制度

面对人情的烦扰,西方国家也作出了一些有益探索.以司法体制为例,法官头戴假发,身着黑色法袍,即表示法官要类似于“非人非神”、“半人半神”的神职人员,远离尘嚣,遏阻世俗,只有这样才能凭借良心与理性做出公平的判决.正义女神眼睛上蒙着一块蒙眼布,就是要在她与当事人之间形成一道阻拦,让她看不见当事人,不管是国王权贵,还是布衣平民,不管是至亲好友,还是宿怨仇敌,她都会一视同仁,都会将正义的种子普遍撒播.这实际上是以一种制度设计方式使法官摆脱世俗人情的干扰,以确保司法正义永存.再如,由随机选出的12人组成的陪审团就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做出裁决的司法惯例,使得人情关系干扰司法裁决显得相当困难.其实,法官能专心致志地做出判决,除了陪审团制度之外,还与律师辩护制度、庭审当事人主义制度、案卷公示制度、法官职业终身制等紧密相关.这些制度在法官与世俗人情之间构筑了一道道“防火墙”,使得法官面对人情关系,可以秉公司法,真正凭法律办案.我国司法体制中的合议庭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其实皆出自此理.

三、对权力与人情分离的再思考:官员如何跨越“人情关”

1.古与今的考量

包拯由哥嫂养育长大,面对嫂嫂的苦苦哀求,能不循徇“长嫂如母”的私情,真是不易,需要极大勇气;海瑞在落难时幸得老丞相保全与提携,能不顾“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知遇之恩,秉公执法,确实困难,需要极大勇气.以个人之勇挑战根深蒂固的*道德,非一般人所能为.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滋生的就是温情脉脉的人情关系,而儒家道义与封建人治模式,更是使这种人情关系得以固化与延伸.在强大的人情网络中,靠个人力量去阻隔人情对权力的侵蚀,需要螳螂挡车的勇气,也不免带有唐吉可德式的悲壮.而单一的任职回避制度,虽然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配套的政治制度支撑,实际效果不甚明显.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现代社会的“陌生人”们还是非常眷恋小农经济时代的熟人关系,以同学会、老乡会等面目出现的地缘关系,依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人们受着浓厚*关系的影响,遇事依然信访而不信法,办事找关系而不找规则的现象屡见不鲜;官员“欠人情债”、“来而不往非礼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有恩不报非君子也”的心态现象依然层出不穷.

由此可见,与古代相比,今天中国的社会背景、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人们的思维意识依然受到传统人情观的深刻影响,在处理人情与权力关系上,我们依然面临着与古人相类似的困惑与问题.

2.中国与外国的比较

中西方对待权力的人性基础是不同的.中国人笃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只要权力掌握在圣贤能人手里,就能得到正当运用.对于人情干扰,寄希望官员们能以高贵的品德与大无畏的勇气加以抵御,其他的制度如任职回避,只不过是加以辅助罢了.而西方人相信原罪,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对掌握公权力的官员深怀警惕,对他们抗拒人情诱惑的能力充满怀疑,于是在构建抵御人情干扰的制度设计方面,下足了功夫、用足了手段.譬如给正义女神眼睛蒙上蒙眼布、在法官判案之前设置陪审团、之中设置当事人主义庭审模式、之后设置案卷公示制度等等.

人情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中国官员跨越人情关为大学硕士与本科人情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人情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