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动因论文范文资料 与90后医学本科生转专业动因调查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动因范文 科目:本科论文 2024-03-03

《90后医学本科生转专业动因调查》:本论文可用于动因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动因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摘 要:我国高校的转专业政策体现了高等教育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同时给大学生提供了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重新选择专业、进行职业规划的机会.本文分别从学生个人因素、就业因素、家庭因素等方面对“90后”医学本科生转专业的动因进行分析,提出只有充分了解“90后”医学本科生转专业的真实动因,分别从学生、就业、家庭及其他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使其理性地对待,才能使我国高校转专业政策从根本上落到实处.

关键词:“90后” 医学本科生 转专业

我国高校的转专业政策体现了高等教育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同时给大学生提供了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重新选择专业、进行职业规划的机会,对于充分发挥其专业潜质和特长有重大意义.2002年复旦大学率先放宽本科生转专业限制,同年9月244名学生重新选择专业转到新系;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提到高等学校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随后全国各大学高校根据自身情况,竞相出台新政策,开始了转专业制度的探索和实践.目前从全国高校的总体情况看,转专业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多,这其中也包括医学本科生.从2008年起,“90”后大学生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的主流群体.只有深入了解“90后”医学本科生转专业的真正动因,才能提高医学院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现将“90后”医学本科生转专业的动因综述如下.

一、个人因素

1.兴趣爱好

个人的兴趣爱好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基本条件之一.部分大学生入学后发现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其特长与能力无法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而出现失望、沮丧等负面情绪,沉溺于网络游戏,甚至开始厌学等.个人兴趣爱好是转专业的主要动因之一.王莹通过对护理本科生进行调查发现,在转专业学生中因自身不喜欢护理专业而转出的占92.0%.

2.填报志愿的盲目性

多数产生转专业想法的学生往往都是高考时盲目填报志愿,没能如愿考上自己理想的专业,不是被第一志愿录取,而是被第二、第三志愿或者是被调剂到现在所学的专业,甚至根本不知道所学专业的含义,更谈不上了解,因此必然会对所学专业缺乏认同感,从而缺乏学习主动性,产生转专业的想法.肖珍教分别对上海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各100名一年级本科生进行调查发现,本科生入学时被录取专业在志愿中的位置、填报志愿时的首要依据、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的了解程度等因素与转专业意向的产生存在密切的关系.

3.个人适应能力

优越的生活条件以及来自家长的过分关爱使部分“90后”大学生犹如温室里的花朵,对大学学习生活适应能力较差.有些学生对原班级不太满意,无法正确处理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甚至觉得同学对自己产生敌意,无法融入到班级中,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甚至产生心理障碍,为避免这种不良后果的产生,这部分学生就需要换一个新的环境去学习,让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获得自我慰藉感和归属感,在更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生活,促使其更好地发展.

4.自身身体条件

因为医学学科的特殊性,有些学生因为自身生理疾病如身体畸形、嗅觉缺失等无法从事医学相关专业的学习.

二、就业因素

在学生转专业过程中,就业是一个重要的价值权衡指标,关系到学生专业成才的一次转换,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走向.对于“90后”医学本科生而言,就业也是转专业的重要因素.

1.医学本科生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医学本科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就业难度日趋加大.医学学科专业性较强,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就业方向单一、固定,主要面向医疗、医学教育等行业.而且相关就业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甲等医院普遍只招收医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同时医学学科中各专业的划分较细化,如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医学检验等专业只能对口就业,本科生跨专业就业几乎不可能.贺建刚等通过调查发现就业压力是本科生申请转专业的最大动因,约占67%.

2.培养周期相对较长

医学生的培养周期比其他专业长,往往是4年或5年制,如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还需进行约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即一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只有经过至少8年的学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与其他学科门类4年后就走上工作岗位的本科生相比,医学生的培养周期相对较长,这也成为部分医学生选择转专业的重要原因.

3.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除了临床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高,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也让一些医学生望而生畏.某大学通过对部分在读医学生、实习医生等进行深度访谈发现,一些医患纠纷、伤医行为的发生让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学医产生了迷茫、排斥,甚至畏惧的心理.一名受访医学生表示:“就我而言,我是绝对不会当医生了,我的很多同学也有这样的考虑.我有个同学以前是因为父母的要求,所以转到临床八年的,最近他父母听了一些报道后,又要求他不当医生了,他自己也没有当医生的*了.至于以后就业,应该是做些和医生有关的工作,比如医药代表、法医或是基础研究等.”另一位受访医学生也表示:“不仅读书期间会有人考虑转行,就业以后也会有人考虑转行.”

三、家庭因素

“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习惯帮其安排好一切,甚至连高考填报志愿也由父母等家人做主,孩子只能听从,而大多数父母等家人并不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来选择专业,而是希望子承父业,或根据自己的经验、人脉、社会舆论等选择他们认为的热门专业,导致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产生转专业的想法.

四、其他因素

1.同伴的影响

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尤其是正面的影响要比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方式效果更加明显.具有相同年龄、生活环境和经历、文化和社会地位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称为同伴教育,同伴教育一直被研究者和教育者作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使用.

此外,同伴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如在新生入学之际,师兄师姐的几句负面之言,会导致新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先入为主的反感情绪,即使所学专业师资水平较高,教学设施先进完善,学生也会带着消极情绪学习,甚至产生转到其他专业的想法.

2.从众心理

部分转专业的学生对拟转入的专业并不了解,只是看到其他学生转专业,也盲目跟从.然而适合别人的专业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如果盲目地从众只可能会适得其反.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了解“90后”医学本科生转专业的真实动因,分别从学生、就业、家庭及其他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使其理性地对待,才能使我国高校转专业政策从根本上落到实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医学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邱程.“90后”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2]王莹.高校护理本科学生流失情况的调查研究[J].全科护理,2011(03).

[3]肖珍教.上海地区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的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04).

[4]魏琳,独立学院大学生转专业现象实证研究——以X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2012(09).

[5]贺建刚,李峰.高校转专业的制度安排效率:一项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03).

[6]施华,潘兰霞.同伴教育在护理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03).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动因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90后医学本科生转专业动因调查为大学硕士与本科动因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动因是什么意思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