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读书笔记论文范文资料 与读书笔记二则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读书笔记范文 科目:本科论文 2024-02-03

《读书笔记二则》:本论文主要论述了读书笔记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似乎武断了一点,但对读者和作者却不无补益,于读者应独立思考,于作者应实事求是.近读《胡适自叙》也本着孟老夫子这句名言,终于在字缝中抠出了三疑.

一疑其母“割臂奉弟”之事.胡适在“先母行述”章中叙述道:

先母爱弟妹最笃,尤恐弟疾不起,老母暮年更无以堪;闻俗传割股可疗病,一夜闭户焚香祷天,欲割臂肉疗弟病.先敦甫舅卧厢室中,间檀香爆炸,问何声.母答是风吹窗纸,令静卧勿扰.俟舅既睡,乃割左臂上肉,和药煎之.次晨,奉药进舅,舅得肉不能咽,复吐出,不知其为姐臂上肉也,先母拾肉,持出炙之,复问舅欲吃油炸锅巴否,因以肉杂锅巴中同进.

在“以孝治天下”的时代,为迎合社会心理的需求,着实产生了许多“孝”的故事,最典型的莫过于“割股奉母”“割股奉君”之类骇人听闻的故事,有的载入史册,有的流布民间,说者自说,听者自听,但少有人去探寻其可信度.素有学者身份的胡适却不顾医学常识,居然拾前人之余唾,编造“割臂奉弟”之事以衬托其母之“孝悌”,实在有辱斯文.因为,这个故事有三处值得商榷.其一是股比臂肉多,按常理当割股,但胡适考虑到先母乃女性,割股不雅,为尊者讳,遂上移之至臂.其二是不能下咽之肉,块状显然不小,先母如何止得了臂血疗得了臂伤?其三是先舅既不能单独咽肉,如何又能咽肉杂锅巴?此事胡适如何说得言之凿凿,谁爱谁信,反正我是存疑不信的.

二疑胡适思想转变之速.胡适为了证明自己自小从拜神到无神,仅两次读了几段文字就完成思想上的质的飞跃,岂不怪哉?且看:

有一天,我正在温习朱子的《小学》,念到了一段司马温公的家训,其中有论地狱的话,说:“形既朽灭,神亦飘散,虽有锉烧舂磨,亦无所施.等”

有一天,我读到《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六卷,中有一段记范缜反对佛教的故事,说:“缜著《神灭论》以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此论出,朝野喧哗,难之,终不 能屈.”

司马光的话教我不信地狱,范缜的话使我更进一步,就走上了无鬼神的路.

谁都知道,思想改造原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杨绛曾在《干校六记》中说到,经过解放以来的“九蒸九焙的改造,我只怕自己反不如当初了.”说明思想转变之难,有的甚至适得其反,决不至于像胡适说的那么容易.如果真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党和国家为什么要长期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什么时至今日还有许多求神拜鬼的百姓和邪教黑班的门徒及抢烧头箸香的官员?难道司马光和范缜的寥寥数语竟是灵丹妙药,一瞬间就能打通胡适的思想关?

三疑胡适污毁神像之举.胡适在书中说他十三岁那年正月,和外甥砚香及外甥家的长工去中屯村外婆家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中屯村口有三个门亭,供了几个神像.我们走进亭子,我指着神像对砚香说:“这里没有人看见,我们来把这几个烂泥菩萨拆下来抛到毛厕里去,好吗?”

他家的长工忙劝我道:“菩萨是不好得罪的.”我听了这话,更不高兴,偏要拾石子去掷神像.恰好村子里有人下来,砚香和那长工就把我劝走了.

胡适由于倡导新文化运动,在“五四”时期骤得大名,而成为中国现代有影响的学者和思想家,有“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中新思想的师表”的美誉,可谓是轰动一时的“海归”名人.大凡名人,在追忆童年往事時,难免会添油加醋地自我塑造一番,什么禀赋优异呀,什么天资卓越呀,或灵,或神,或勇,或威,或刁等,以衬托其不凡与巍峨.胡适也不能脱俗,他上述污毁神像的动念即属此例.但他毕竟善于作文,以“砚香和那长工就把我劝走”为结局,可谓皆大欢喜.如果真把神像抛到毛厕,在细节设计上有三个难点,其一是神像体大不易搬运,其二是门亭周遭未必有毛厕,其三是污毁神像是塌天陷地之大事,不好收场.胡适于此大言不惭,然则事未必真,斧凿之痕显著,大有欺世之嫌.曾有人说,“*”的大字报文风在某种程度上是来源于鲁迅先生.如此,我们是否也可以大胆的联想,“*”中“红卫兵”小将们砸损神像、捣毁庙宇、灭绝文化古迹之恶劣行径也是中了胡适的流毒呢?

当然,《胡适自叙》还是值得一读,该书以“五四”前后为历史背景,以胡适成长和求学及社会活动为线索,从侧面展示出一些鲜为人知的时代风云、文人风骨和政治风潮,尽管叙述稍显琐碎,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对陈独秀的评价颇为客观公允,甚至还不惜白纸黑字为陈辟谣:

最可怪的,人家竟传说独秀曾力劝我离婚,甚至拍桌子骂我,而我终不肯.此真厚诬陈独秀而过誉胡适之了!大概人情爱抑彼扬此,他们欲骂独秀,故不知不觉的造此大诳.

至于他把“五四”运动看作是一场对新文化运动不幸的政治干扰,则有待于史家来审视评判.最后,我不由得佩服鲁迅先生的论断“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许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

在我的印象中,出家人大抵都标榜自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不怎么关心人间世事的.然而,日前拜读《中国历代僧诗精华》一书,发现其中仍不乏针砭时弊、借物寄怀、咏史明志、忧国悯农等贴近世俗社会的名篇佳构,尤其是悯农诗更是令我眼晴一亮.

说到悯农诗,我们耳熟能详的当数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了:其一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由于诗涉“三农”问题,识见一针见血,词语警策,既启人深思又发人猛醒,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可堪悯农诗之扛鼎之作了.而在《中国历代僧诗精华》之书所选自东晋迄于近世130多位诗僧300余首作品中,悯农诗虽只占3首,数量固然有限,却也视角独特,言近意远,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首是齐已的《耕叟》,诗曰:

读书笔记论文参考资料:

读书文摘杂志社

读书杂志王念孙

读书论文

读书杂志订阅

读书杂志

关于读书的论文

结论:读书笔记二则为适合读书笔记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阅读笔记摘抄大全20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