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风土论文范文资料 与艺术化风土和人化自然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风土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4-04

《艺术化风土和人化自然》:该文是关于风土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内容提要:法国人文景观学是历史景观和艺术史、文学和社会史研究的综合性成果.在这项研究中,包括人类学者的美学观点、民俗学者的乡土观点、文艺学者的艺术史观点、社会学者的社会史观点、历史学者的环境史观点,乃至宗教史观点等.了解这方面研究的前沿进展,对改革20世纪学科分科过细造成的研究弊端,对促进文化科学模式下的民俗学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人文景观学艺术史景观文本

“景观”(英文为landscape,法文为paysage)一词,在欧洲出现于15世纪,最初指画作中的风景,后成为地理学、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的讨论议题.近30多年来,景观开始作为一种哲学概念和研究对象,进入法国人文学界的视野.继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学之后,历史学家、人类学者和社会学家也参和到讨论中来,“景观”研究的层次不断丰富、内涵逐渐加深,包括哲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师,以及社会活动家等在内的各种知识分子,都广泛参和到此问题的讨论中,不仅产生了大量学术成果和地面造景,甚至已经对法国思想史和社会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无意回顾“景观”概念的词源史,也不能细数法国境内伴随“景观”理论而产生的众多公园、造景和建筑实体,更无法涵盖建筑学、地理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内的相关讨论成果.本文仅在人类学范围内,主要着眼于梳理“景观”概念的理论发展而非实证研究.

景观Paysage一词,译成中文应包含景观、自然、风景等多重含义,本文采取意义最为宽泛的“景观”译法,但实际上,这一概念在产生之初可以被译为“画中风景”,而在很多具体研究中,也可被直接译作“自然风景”、“自然景观”或“风土”.但总的来说,“景观”不仅指“自然风景”,更不等于“自然环境”或“环境”,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概念的含义也在不断被丰富.

人文学者最早开始景观研究,是从美学角度介入的,代表人物是阿兰?赫叶(Alain Roger).他本是艺术史学家,在研究18世纪西方艺术作品中的“山”時他发现,自文艺复兴以来,“山”的形象有很大变化,从最初的蛮荒之地、悲惨之地,到18世纪時被重新发现而成为审美对象.由此出发,他注意到了“景观”这一问题.在《 和景观:论艺术的功能》一书中他指出,是艺术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目光,并影响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风气,只有当自然被“艺术化”之后,才能成为“景观”并具有美学价值.“艺术化”,是首先由蒙田提出的概念.它有直接和非直接两种实现方式,前者是原地的(in situ),如女性对自己身体的装饰、人工建筑、园林艺术等.后者是视觉的(in visu),它以“观看”为基础,通过绘画、雕塑、文学等艺术手段将客体转化为美学欣赏的对象.阿兰?赫叶认为,艺术化是人类能够感知景观和进行景观实践的前提条件.随后,他转入具体景观研究,通过研究园林艺术史,提出“乡土”(pays)和“景观”的区别,虽然后者可以被认为是前者的一部分,但前者到后者的转换必须经过艺术化的过程,而艺术化要求审美距离,这也正是为何乡民却往往看不见本土美景的原因.在这个意义上,阿兰?赫叶反对如今学术界颇有影响力的自然主义观点,指出地理系统不仅是地理,生态系统不仅是生态,将艺术排除在对自然的感知和实践之外,是现代科学和自然主义者常犯的错误之一.

阿兰?赫叶最重要的贡献是指出景观在西方艺术中的发展史.他认为,景观在西方出现于15世纪的荷兰,由法兰德斯画派最先使用,最初用于指画作中的风景.在整个中世纪,西方人并没有景观的概念,即缺乏对乡土和自然的美学性感知,不仅在绘画中我们看不到作为独立审美对象的风景,在文学作品中也没有景观描写.自14世纪开始,绘画中开始出现“窗口”的设置,这是一种内在于画布中的窗户,画家和观众通过它观看外部世界的风景.从16世纪开始,画布中的窗口逐渐变大,在法兰德斯画派的全盛期,出现了覆满全画的“窗口”,风景画正式诞生.“窗口”的出现是景观产生的决定性事件,因为它将乡土的一部分抽离出来,脱离宗教场景的限制,最终形成美学上自主的景观.最早西方画作中的景观,是市民阶层的创作产品,因而画面中占统治地位的是整饬有序、恬静宜人的乡村,是和城市保持适度距离的田园生活.而直到两个世纪后的启蒙時期,山、海等更和人类社会距离更远的自然才被艺术化,进入美学世界并成为景观.

阿兰?赫叶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艺术史层面,而奥古斯坦?贝尔克(Augustin Berque)则将景观上升为哲学理论,他系统研究了这一概念在西方产生的认识论基础、和现代西方主流哲学思潮的关系,及东西方景观哲学的差异等问题,认为景观在人类思想史中占重要地位,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而为人类学进入景观研究打开了大门.他原本是地理学家,但长期在日本进行田野调查,深受中国哲学和日本哲学的影响,尤其是中国书画史对他启发颇大.

20世纪70年代,贝尔克在日本北海道进行田野调查,当他为它田园牧歌式的美所惊叹時,却发现当地人认为北海道没有稻田,四处呈现一片荒凉景象.这种人类学式的惊讶和文化落差,促使贝尔克产生了研究“景观”的意愿.在他最重要的代表作《景观理性:从古代中国到概括的环境》一书中提出了“景观”和“景观社会”以及“前景观”的概念,并通过对比中国和西方的景观哲学史,探讨了这一概念在东西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和呈现方式,进而反思西方现代性的局限.他指出,历史学、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很多证据证明,“景观”这一概念,既不是到处都存在,也不是一直存在的,它是文化的产物,是我们通过学习才能逐渐获得并丰富的知识.虽然所有人类社会都能感知到自身存在于某种环境中,并有动机感受并探索这种环境,但产生了景观概念和景观文化的社会,才能被称为景观社会,否则只能被称为“前景观社会”.二者的判断标准有四条:1、是否出现一个或多个表达“景观”的概念;2、是否有描写或称颂景观之美的文学(书写或口头的)作品;3、是否有景观的图像化表达;4、是否有人造园林.从人类学资料来看,只有两种文化可以被称为景观社会:自公元4世纪开始的中国文化,和公元16世纪开始的欧洲文化.

贝尔克研究了大量中国艺术、宗教和人类学资料,他认为中国的景观意识最晚起源于汉代,而到公元4世纪時,景观社会的四个标准都已经清晰地呈现出来了.中国的景观概念可能起源于道教思想.和现代欧洲不同(景观的产生是自然和宗教分离的结果),中国的景观思想直接来自于宗教和*道德,例如,被贝尔克认为是中国景观理论开山之作的宗斌《画山水论》中,就明确提出山水之美和儒道两教思想的关系,而“山水”,正是中国古代社会众多景观概念中的一个.因此,在中国,乃至被中国文化所影响的整个东方,景观的含义都远远比“自然”和“环境”更丰富,其核心是要透过自然的外在形式把握个体思想和社会*的精髓.另一和欧洲的区别在于,在中国,景观的艺术化首先出现于文学作品中,这使得景观从一开始就有了“写意”的特征,当欧洲通过“*法”和“窗口”来表现景观時,中

风土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艺术化风土和人化自然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风土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风土人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