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宋三国论文范文资料 与两宋三国词比较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宋三国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24

《两宋三国词比较》:本论文为您写宋三国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内容摘 要:从创作数量上来说,北宋三国词仅占10首左右,而南宋三国词则有150余首.从吟咏对象上来说,北宋三国词难掩太平盛世的奋发昂扬,而南宋三国词则流露出动荡年代的沉重抑郁;从时代背景上来看,前者流露出生逢盛世、海内升平的自信和洒脱,后者则是面对山河残破、国势日衰的血泪悲歌.

关键词:宋词 三国 比较 创作数量 感情基调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三国人物已经从历史真实演变成文学意象和审美意象,而为历代文学作品所抒写、传颂.从南北朝时《搜神记》《世说新语》等所记载的汉末三国的野史传说、逸闻轶事,到隋唐时期三国诗的大量涌现,三国人物一直和时代同进,成为一个个内涵丰富的典型意象,体现出颇具张力的文化价值.而有宋一代,“说三分”的出现,说明三国故事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宋词广为涉及到‘三国’的人物、故实,可以说是一部词演‘三国’”[1],三国时期的历史遗存、历史人物和宋代社会背景有诸多相合之处,这使得宋人对三国题材独有青睐.人们常常借用三国典故,或抒发怀抱,或议论时局,或表达对某些事物的感慨和见解,留下了很多感人肺腑、寄托遥深的优秀词篇.“历史的回顾,往往包含着现实的动因”[1],咏史的目的多在于喻今,“不同时代的作者面对不同的社会现实立论角度也往往不同,不但会融入自己的感情和见解,而且必然会带上时代色彩,表现出作者对历史的重新理解和评判”[2].由北宋到南宋,政治局势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社会生活、文化心理等的一系列变迁,必然会使两宋三国词的创作数量、感情基调等呈现出一定的时代差异性.

一.娟娟细流和滚滚波涛——创作数量的不同

据笔者统计,两宋三国词共有160余首,其中北宋仅占10首左右,而南宋约有150余首.数量上巨大差距,一方面是由于词体自身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历史背景变迁的结果.北宋时期,词这一文体自身的发展尚不十分成熟,文人在创作过程当中,对词也多以娱情遣兴的“艳科”、“小道”目之,因此,北宋三国词的数量相对较少;而南渡以后,词人们对北宋苏派豪放词进行了不断地开拓和发掘,并使之最终走向成熟,咏三国词也随之多了起来.此外,北宋时期虽然也是内忧外患不断,但表面上仍维持着一个泱泱大国、太平盛世;而自靖康之变后,南宋偏安一隅,国势衰微、佞臣当道,仁人志士报国无门,只能借词托志、咏史鉴今,三国英雄们自然成为他们追慕的对象,三国词也相对兴盛起来.

二.盛世琼音和衰世悲歌——感情基调的不同

除却数量上的不同,由于时代特征的差异,两宋三国词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比如同样是对三国英雄孙权的描写,北宋和南宋词人所寄予的思想感情就有着明显的差别.

生活于北宋太平之世的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以孙权自比,狂放潇洒、酣畅淋漓,气魄雄浑豪迈: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3]146-147

一介文士的苏轼却意欲效仿孙权,施展武艺,搭弓射虎,其气魄和勇力比起古代英豪来亦当仁不让;不仅如此,词人更志在效力疆场,扫除边患,建功立业.他跃跃欲试、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全词洋溢着高涨饱满的爱国热情和自信昂扬的时代精神.

南宋辛弃疾《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一词则表达了对雄踞东南、奋发有为的一代英主孙权的无限追慕和渴望,然而英雄远逝、功业无存,词人由此感到深深的无奈和悲慨: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4]50

抗金英雄辛弃疾眼见山河沦陷、朝廷苟安而恨不能使雄主孙权再生,大展经纶、扭转乾坤,然而词人很快意识到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和自我慰藉罢了.实际上,词人壮志未酬而老态渐显,只能对命运无常、人事多乖发出一声无奈叹息.英雄之词而作悲音,低徊哀婉、沉郁悲凉.

再比如同样是吟咏三国人物小乔,北宋詞人有着太平盛世的闲情雅致,南宋词人则透露出动荡年代的沉痛抑郁.

北宋贺铸《试周郎·诉衷情》:

乔家深闭郁金堂.朝镜事梅妆.云鬟翠钿浮动,微步拥钗梁. 情尚秘,色犹庄.递瞻相.弄丝调管,时误新声,翻试周郎.[5]542

小乔是这般端庄秀丽、妩媚雍容,她弄丝调管,故意弹错,只为求得周郎一顾.才子佳人在乔家华堂里邂逅相遇,气氛轻松愉悦、悠闲自得,体现出承平之世才会有的怡然自若、奋发昂扬的心态和情调.

南宋王质《八声甘州·读〈周公瑾传〉》:

事茫茫、赤壁半帆风,四海忽三分.想苍烟金虎,碧云铜爵,恨满乾坤.郁郁秣陵王气,传到第三孙.风虎云龙会,自有其人. 朱颜二十有四,正锦帏秋梦,玉帐春声.望吴江楚汉,明月伴英魂.浥浥小桥红浪湿,抚虚弦、何处得郎闻.雪堂老,千年一瞬,再击空明.[5]1646

动荡的时局使得“正锦帏秋梦,玉帐春声”的英雄美人忽然间天各一方,“抚虚弦、何处得郎闻”,斯人已逝,何人顾曲,小乔独自抚琴,孤独而凄凉.词人身处乱离之世的沉痛悲怆,隐隐可见.

从吟咏对象上来说,北宋词人多集中在三国时期文人雅士们的风流趣事,如刘伶“幕天席地”——“恣幕天席地,陶陶尽醉太平,且乐唐虞景化”[5]31,嵇康“玉山倾倒”——“金谷繁华春正好.玉山一任樽前倒”[5]343,孔融“尊酒不空”——“尊酒不空田百亩.归来分得闲中趣”[3]572.即便是写英雄豪杰,也较多地关注他们的逸闻轶事,如曹操“望梅止渴”——“入鼎调羹,攀林止渴,功业还依旧”[5]270,刘备“求田问舍”——“求田问舍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3]368,曹丕“消夏宴游”——“以文会友,沈李浮瓜忍轻诺”[5]45,周瑜“周郎顾曲”——“且共周郎按曲,音微误、首已先回”[5]415.词人们并非十分感怀那段烽火连天、群雄相逐的动荡历史,而是借三国意象以增添宴饮游赏之乐,抒发狂放洒脱之情,感情基调整体上是恬然自适、弘旷达观的.而到了南宋,词人们更多地关注三国英雄们志在一统的雄才大略——“收拾周黄策略,成就孙刘基业,未信赏音无”[5]2516、“叹息曹瞒老骥诗,伏枥如公者”[4]402,呼唤文武兼备的匡世英雄的横空出世——“叹孟德周郎,英雄安在”[5]3528、“扶起仲谋,唤回玄德,笑杀景升豚犬儿”[5]3079.对于具体战争的描绘,则少了“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3]398的浪漫和洒脱,而是在雄浑壮阔的场面中蕴含着几许悲壮沉重——“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5]1580、“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5]2303.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里,词人们的感情常常是无奈愁苦的——“欲问紫髯分鼎事,只有荒祠烟树”[5]1465,悲愤失望的——“诸君傅粉涂脂.问南北战争都不知”[5]3079,颓唐伤感的——“却笑千年曹孟德,梦中相对也龙锺”[4]533.和北宋相比,南宋三国词更多歌咏英雄的豪放词章,却处处折射出时代的忧患和悲凉.

三.太平盛世和偏安王朝——不同感情基调的形成原因

两宋三国词在感 彩上呈现出显著差别,从根本上来说,是源于两宋社会政治背景的巨大差异.尽管北宋在对外战争中频频失利,但对国家尚未构成严重威胁,词人尚未感到“西北望,射天狼”[3]147的紧迫性.虽然国域的日渐萎缩也带来泱泱大国某种心理上的难堪,但表面上仍然维持着一个强势的大一统的国家.南宋则不同,靖康难后,南宋朝廷避居江南,失去了民族视为心脏的北方大片沃野,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山河残破、国运难兴的困厄局面.强盛的治世和衰颓的乱世的巨大差别,使得两宋词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基调也自然不同:北宋词人即便是抒发个人的失路之悲、愤激之情,亦难掩生逢盛世、海内升平的自信和洒脱;而南宋词人在表达自己无路请缨、有志难伸的压抑苦闷之余,却眼见山河动荡、国势日衰而无所作为,只能将一腔愤懑化作一首首动人心魄的血泪悲歌.

综上,北宋三国词数量尚少,却洋溢着太平盛世恬然自适、奋发昂扬的时代精神;而南宋动荡沦陷的社会现实,激起了人们对三国英雄的强烈追慕和急切渴望,三国词也随之多了起来,总体上流露出乱离之世沉痛抑郁、无奈悲凉的感情基调.

参考文献

[1]吴功正.宋词和三国[J].南京社会科学,2007(4).

[2]陈武英.南宋三国词的时代特色[J].学术交流,2006(1).

[3]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LGYCX1607.

(作者介绍:史秀洋,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2015级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

宋三国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两宋三国词比较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宋三国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韩国宋三国小孩多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