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嬗变论文范文资料 与中国文化中树木精怪嬗变源流辨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嬗变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16

《中国文化中树木精怪嬗变源流辨析》:本论文可用于嬗变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嬗变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提 要:古人相信花草树木和人一样具有灵魂.我国现存典籍中保存有大量关于树木精怪的内容,展现出一个完整的树木精怪的变化历程.上古神话传说中有树神句芒,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许多动物化树木精怪,唐以后人格化的树木精怪成为主体.树木精怪具有动物形貌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不过,中国文化中的男性树精多是“文人士子”形象,树木精怪的危害性不强,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树木精怪的特色.

关键词:树木精怪;句芒;动物化;人格化;文士

人类学家弗雷泽曾经指出:“在原始人看来,整个世界都是有生命的,花草树木也不例外,它们跟人们一样都有灵魂,从而也像对人一样对待他们.”1对中国古人来说,花草树木亦是如此,它们或被称为“神”,或被称为“鬼”,或被称为“怪”,以多样的姿态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理解.我国现存典籍中保存有大量关于树木精怪的内容,将其整理分析,能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树木精怪的变化历程.对这一历程进行梳理,可以丰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可以从中*古人对植物的认识,深化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

一、神话语境中的树神

文献记载中,第一位有名有姓的树神句芒,是一位外貌奇特,地位崇高的大神.《山海经·海外东经》:“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郭璞注:“木神也,方面素服.”袁轲注:“春天草木生长,句屈而有芒角,故称‘句芒’.”2说句芒的外形是“鸟身人面”,驾驭两龙,而得名“句芒”是象形春天草木初生时钩屈而有芒角的样子.此外,《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木正为句芒”,“少皞氏有四叔:曰重等使重为句芒.”3《吕氏春秋·孟春》:“其帝太皞,其神句芒.”高诱注曰:“句芒,少皞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4《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5类似记载在《尚书大传》、《淮南子·天文训》、《白虎通·五行》中还能找到.可以看出,古籍中对句芒的记载还是比较清晰的,其身份是木神,或称为“木正”、“木官之神”.其司职非常明确,掌管东方一万二千里的广阔区域,从东方之极碣石山,到日出扶桑之地.这一区域是“青土树木之野”,应覆盖着广袤的森林.从这个意义上说,句芒也是森林之神.句芒还被纳入到古帝谱系中,名为重,佐太皞,具有东夷人祖先神的一面.6

在后世的发展中,句芒的身份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木神、森林之神不常被提及,而代之成为“春神”、“农业神”,如《后汉书·祭祀志》曰:“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旗服饰皆青.”1唐阎朝隐《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曰:“句芒人面乘两龙,道是春神卫九重.”2其地位有每况愈下之势,唐时已不再独享祭祀,而是配祭的神位.《新唐书·礼乐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帝)亲祀神农于东郊,配以句芒,遂躬耕尽垄止.”3明清时,句芒最常见的形象则是黄发垂髫的三尺小儿“芒童”,虽然贴切生动,却失去了其威严显赫之势.4句芒的变化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也是农业文明影响下必然的转变.

在原始的神话信仰中,除木神句芒外,鲜见人格化的树木神灵,更多地是高大、通天、参和了天地万物生成的神树,如扶桑、若木、建木、不死树等,学界对此讨论已多,本文不再赘述.

二、动物化的树精:以青牛为中心

继木神句芒之后,在万物有灵意识的支配下,民间信仰中出现了各种树木精怪,而且有不同的称谓.彭侯、贾诎《法苑珠林》卷45引《白泽图》称:“木之精名彭侯,状如黑狗,无尾,可烹而食之.又千载木,其中有虫,名曰贾诎,状如豚,有两头.烹而食之,如狗肉味.”5毕方《淮南子·汜论篇》:“木生毕方.”高诱注:“木之精也,状如鸟,青色,赤脚,一足,不食五谷.”6云阳、秦者、仙人《抱朴子·登涉》:“山中有大树,有能语者,非树能语者也,其精名曰云阳,呼之则吉.”“见秦者,百岁木精也,勿怪之,不能为害.”“称仙人者,老树也.”7

由此可见,古人对树木精怪的想象非常丰富,并千方百计地为之命名.而且,它们非常杂乱,各树精之间没什么联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精怪文化的一大特点:“人们记录精怪,只是为了防范它们,或制服它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重视的是它们和病痛、灾难各自的连结,而对这些精怪间的联系,没有多少兴趣.”8

以上被命名的树木精怪从外形上看也很奇特,除被称为“秦者”、“仙人”可能是“人”外,其它都不具人形,而是“状如豚”、“状如黑狗”,多被想象成动物.这貌似一种奇特的联想,却具有普遍性.在中国的文献中,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树精常化成动物出没.《搜神记》卷16:陆敬叔伐树,“至树断,有一物人头狗身,从树穴中出走.敬叔曰:‘此名彭侯.’烹而食之,其味如狗”.9《搜神记》卷15:聂支射猎,“见一白鹿,射中之,明寻踪,血既尽,不知所在,且已饥极,便卧一梓树下,仰见箭着树枝,视之,乃是昨射鹿箭”.10任昉《述异记》:“梓树之精化为青羊,生百年而红,五百年而黄,又五百年而色苍,又五百年而色白.”11《太平广记》卷415引《五行记》:一军人魏佛陀入空宅,“堂舍有一物,人面狗身,无尾,在舍跳踯.佛陀挽弓射之,一发即不复见.明日发屋,看箭饮羽,得一朽木,可长尺许,下有凝血.自后遂绝.”12

除了以上这些类狗、羊、鹿的树精外,最常见的是以青牛的形象出现.如有名的秦“大梓牛神”传说:秦文公砍伐大梓树,树断,化为牛走入水中.13除此,百岁、千岁古木的精魂是青牛的说法随处可见.任昉《述异记》:“千年木精为青牛.”14《太平御览》卷953引《嵩高山记》:“嵩高丘有大松树,或百岁千岁,其精变为青牛.”15《玄中记》:“千年树精为青羊,万岁木精为青牛,多出游人间.”16《玄中记》:“汉桓帝时,出游河上,忽有一青牛从河中出,直走到桓帝边,从皆惊走.太尉何公等以右手持斧斫牛头而杀之.此青牛是万年木精也.”1

在这几种记载中,尤以《玄中记》中汉桓帝遇青牛的故事最为精彩,足见木精青牛的威风.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本也平淡无奇,青牛奔皇帝而去,大约是因为皇帝的服饰妆容比较鲜艳.有意思的是“此青牛是万年木精”的补叙.可以想象,这番说辞有可能是那些“皆惊走”的侍从推卸责任的托辞,也可能是何公自神其迹的邀功之言,但毫无疑问的是从中可看出“木精为青牛”应是当时的一种普遍认识.

嬗变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中国文化中树木精怪嬗变源流辨析为关于嬗变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嬗变是贬义词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