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现代派论文范文资料 与西方现代派在中国重构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现代派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1-16

《西方现代派在中国重构》:这是一篇与现代派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摘 要:中国的现代派文学是在西方现代主义直接影响下产生并成长起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现代派文学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直接复制.中国现代派文学在接受外来影响的同时表现出强劲的主动选择的姿态,在表面追求形式创新的背后还潜藏着深层的意识形态动机.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批评走在文学创作前线,对西方现代派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具体到中国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本土化的接受、消化、传播,至今没有给予足够多的关注.本文用文本细读,勾连社会历史文化的方法,从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批评家李陀入手,探索西方现代派文学在中国的重构问题.

关键词:西方现代派;中国现代派;八十年代;文学批评;本土化;重构

80年代的中国在结束了“ ”的文化闭关政策之后,逐渐打破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隔膜,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同时,和外来文化进行着不断的对话和理解,这个时期对中国文学影响颇大的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和西方进行了新一轮的交流和学习.在学习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时候,中国的作家和批评家对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进行了重构.这种重构很多是无意识的,是受主观条件制约导致的.但也有很多是一种有意识的策略性重构.是为了实现和中国的意识形态文化相符合,甚至是规避一些意识形态的权力运作,实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这种重构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本义, 但却对于新时期初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起到了极其关键的推动作用.

“四小风筝通信”是八十年代有关现代派文学一次重要讨论.1981年9月,花城出版社出版了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书中所介绍的东西虽然现在看来有些不甚正确,但在国门初开时,这本书却为中文小说的创作开辟了道路,把现代主义引入了中国.1982年,李陀和冯骥才、刘心武用彼此公开通信的方式讨论了这本书以及相关的现代派文学问题,但实际上是以“讨论”的形式对高行健的这本小书和现代派文学进行宣传和支持.

在李陀的信《“现代小说”不等于“现代派”》中,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李陀当时的主张:

一、“现代小说和西方现代派小说有着某种联系,或者应该有某种联系.就我们中国现代小说来说,就是注意吸收、借鉴西方现代派小说中有益的技巧或美学因素.”这和冯的说法几乎一致,或者可以说这正是八十年代引入现代派的一种策略,即把现代派背后的文化、社会因素有意识地略去,突出它“技巧”的一面.

二、“‘现代小说’这个概念又和现代派小说有区别——这个区别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毕竟不能拜倒在洋人脚下,毕竟我们不能跟在西方现代派文学后面跑,毕竟一切学习、吸收、借鉴的目的都是为了‘洋为中用’.”,由此可见,对于现代小说借鉴的这两方面,李陀更侧重的是对于本国本民族的利益,“洋”在某种程度上上只是工具,而不是他们学习研究的兴趣本身.在这篇文章中,他还进一步提到不能因为八十年 生了一场规模巨大的艺术(西方现代主义)学习运动,就说中国当代文学发生了一场现代主义运动,他甚至对用“现代主义”指称这场中国化的艺术学习运动持有怀疑态度.很多作者都将李陀视为中国当代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推动者,认为他对西方现代主义进行“形式——内容”的分离,使得中国现代主义运动在当时获得了存在的可能性和合法性.事实上从李陀的自己的表述中,也可以看到他对于亦步亦趋学习西方现代主义的做法是不认同的.

三、“我觉得有一点大冯(指冯骥才)注意不够,即《初探》这本小册子并不是在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进行初探’,而是对‘现代小说’进行‘初探’.”在这里,李陀看似严谨地纠正了冯的“文字疏忽”,实际上自己又玩了一个文字游戏.他把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转换为《“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创造出了一个新词汇“现代小说”.李陀在这个有意识地偷换概念中,暗含了他自己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规划和设计.在李陀看来,“现代派”文学的定义是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概念的外延,即中国能何种程度上吸收学习西方现代派的东西,从而创造出一种中国的现代文学.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和今天不同的现象,八十年代的文学批评似乎是走在文学创作的前列,作为指导文学创作的“领路人”出现.西方现代派文學在中国的发展,是先由李陀等人探索理论,然后才在文学创作领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现代小说写作 .所以要想研究西方现代派在中国的问题,文学批评是一个重要的讨

论方面.

回望八十年代文学批评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一段时期其实非常复杂,各种理论、争论形成了一个“争鸣”的时期.想要对整个时期的批评下个定义,我觉得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在这一时期确实也存在着一些比较主要的线索,缕清主要线索,再结合作为文学批评家的李陀在这一时期的批评理论,可以对现代派在八十年代的传入、学习、本土化发展过程形成一个重要的观照.

一提到八十年代文学,文学批评,就必然要提到78 年的三中全会,此次会议之后,拨乱反正成为基本成为整个文化界的“主旋律”.无论文学界人士想要如何地剥离文学和政治的关系,但是文学和政治一直是分不开的.和三中全会上展开“真理问题大讨论”,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相对应的,是文学及文学批评上整个的“拨乱反正”.

在这之后文学进入“向内转”时期,人们发现文学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的附庸,过度地“向外”成为政治的工具,于是就呼吁“向内转”,要让文学回到自身,回归文学的本真状态.这一论点一度成为八十年代的主流文学话语.这一观点如今看来似乎是非常合理的,私人写作、身体写作等等一系列的文学作品似乎都“向内转”得过了头.但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在当时公开提出这种说法还是对以往主流思想的反抗,在当时也一度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前文所叙述的李陀参和的“四小风筝”讨论开始了.整个争论就是王蒙、李陀、冯骥才围绕着高行健那本小册子《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的讨论展开,他们在《上海文学》发表的三封信被称为“三只小风筝”.“四小风筝”对现代派进行了一定的诠释,借鉴了现代派的一些手法,对西方现代派在中国的传播和学习起了一个开路的作用.如前文所叙述的,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封封的“公开信”,通过文学批评文章讨论出来的.虽然李陀本人也创作了几篇具有鲜明现代派特色的小说,但总的看来,在这个过程中,至少李陀是主要以一个批评家的身份参和的(毕竟李陀也一直面临着一些对他没有作品的质疑).文学批评是主要的推动力,落到实处的文学创作次之.想要研究这一时期西方现代派在中国的问题,文学批评是必须要关注的.

现代派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西方现代派在中国重构为关于现代派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中国现代派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