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资料 与略论协商和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传统文化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1-20

《略论协商和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本文关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 本文认为,协商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协商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多有契合,例如,和而不同、民为邦本、天下为公、厚德载物等都是强调和谐统一、以人为本、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思想和主张.传统文化蕴含着有利于协商成长与发展的文化基础与精神基因,是今天开展协商建设的有益资源.

【关键词】 协商;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和而不同;民为邦本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协商的中国特色指明了方向.所谓协商,是指不同的行为主体为协调相互间关系,共同商量以达成协议.协商广泛地存在于各个领域,既包括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政治生活领域,特别是在政治中,协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协商是指通过对话、协商形成共识的基础上进行公共决策的形式.协商具有协调关系,凝聚人心,汇聚智力,疏解矛盾的功能和作用,区别于选举“多数决”的原则,协商遵循的是“共识”原则,即“尽可能求得全体一致”的原则.协商,强调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一种有组织的.强调有序性,可以避免西方竞争性互相攻讦、相互倾轧的弊端.提倡包容共存、责任共担、平等共议、合作共赢等核心理念.协商这些内容及特点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多有契合,例如,和而不同、民为邦本、天下为公、厚德载物等都是强调和谐统一、以人为本、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思想和主张.因而传统文化蕴含着有利于协商成长与发展的文化基础与精神基因,是今天开展协商建设的有益资源.

一、和而不同

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提出了和而不同,贵和尚中的思想主张.

“和而不同”见于《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意义是指君子从道义、整体利益出发看待问题,小人则从私利、个人利益出发对待问题,因此,君子能在不同,即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达成和谐统一的认识;而小人则表面等同,内在却存续矛盾和斗争.

其实,关于“和”与“同”的认识,早在西周时期的史伯就已经提出并探讨过.史伯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百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周语》)认为,“和”能促使事物的生长,“同”则停止事物的发展.按照史伯的解释,他物和他物是不同的,甚至可能是对立的.但是,不同或对立的他物相结合可以达到一种平衡,并产生新事物,就是“和”,而如果总是性质相同的东西简单相加,这类事物最终会被废弃.这个道理用在治国上,就是主张要选用那些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大臣,“务和”而非“取同”,如果一味追求简单无差别的同一,只喜欢那些阿谀奉承之徒,“去和而取同”,那么亡国就不远了.

和而不同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是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性,和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与和而不同的主张相关的价值追求就是“贵和尚中”.相较于西方多元竞争的样态,中国文化更追求和谐基础上的一致与统一.认为如果人们都能奉行“中和”之道,天地就各安其位、万物就各遂其生、社会就祥和安宁,国家就得到大治.《尚书·尧典》就指出:“百姓昭苏,协和万邦”.《礼记·中庸》则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都强调了“中和”,“执中”的重大作用.

和而不同、贵和尚中思想所蕴含的观念,有助于协商的开展,协商是致力于最大限度减少矛盾,以期达成一致认可的共识的形式.这正与和而不同、贵和尚中的传统观念相契合.在关系协调、矛盾统一的基础上的和谐,正是协商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二、民为邦本

“民为邦本”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认为只有民众才是国家的根本.民为邦本的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政治传统,到孟子时,又有进一步的提法,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对广大民众在历史及国家中的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有了更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此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民本思想还形成了一项重要的思想认识和政治传统,这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论断.比如,《管子·牧民》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在总结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历史时,也指出:“桀纣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

民本思想反映出我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们对人民是国家的主体,是国家存亡的根本因素的清醒认识,这种民本思想在客观上起到了调节君民关系,协调君民矛盾的作用,使统治者认识到民心向背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历史上的圣君贤相都比较能够自觉地尊重民众的需要和情感意愿,能够尽量重视和满足人民的需要,善于接纳人民的建议和批评,从而形成良好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局面,实现太平盛世.

虽然民本理念还没有达到的高度,还没有提出民权、民治的主张,但是就我国古代国家政治状况而言,民本已经内在地蕴含着的萌芽,特别是古代民本思想与今天的以人为本思想有一定程度地契合,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协商,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提倡的形式,协商就是贯彻人体原则的形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民本文化为协商的进行奠定了文化思想根基.

三、天下为公

与民本思想相关的,就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们提出的关于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较早提出天下为公理想的是孔子,他把理想中的三代之治称为“天下有道”(《论语·泰伯》).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同上)孔子对三*想之治的向往,反映了他对天下为公的追求.后来,《礼记·礼运》中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天下为公的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等”详细阐发了对理想大同社会的构想——人们道德高尚,公平推举贤能,人们和睦相处,物质利益平等享受,人们亲善友好,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儒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成为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历史传统,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朱熹、王阳明,还是黄宗羲、王夫之等都曾经有过论述.例如,黄宗羲主张“为天下之大公“(《明夷待访录·原君》)认为理想的古代君主是行天下之大公,以天下为公.由此,他反对君主专制,王夫子也有类似的主张,都是认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读通鉴论·叙论》)由此反对私天下、家天下,追求实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

天下为公的理想蕴含着人人平等、团结和谐、互利共赢的思想主张,这与协商精神相契合,协商遵循人体的原则、平等对话的原则、最大共识的原则、团结和谐的原则,强调始终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旨归.这正是天下为公理想在政治领域上的具体化.

四、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的思想语见于《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经典论述.其意义为,大地具有博大宽厚雄伟的德性,君子观此像就应该效法大地增益美德,培养宽厚无比的德性,像大地那样胸怀开阔,修养深厚,广纳万物,承载重任.

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实际上就是博大包容精神.主张以宽容、温和、善良的态度承载万物,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以及心灵之间的一切事情,并讲求万物间的和平共处,主张以宽和、包容的心态寻求与万物和平共处的共同点和契合点 .

厚德载物的精神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体现在文化发展上,就是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体现在政治生活中,就是兼容并蓄,相辅相成.在我国历史上,儒学、佛教、道家三教可以融通、可以相容,不同文化思潮、宗教流派、政治主张可以交流互动、吸收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厚德载物精神提供的思想资源和宽松的人文环境.

在当代,厚德载物的精神所蕴含的兼容并蓄、相辅相成的思想方法成为发展协商的重要资源.协商存在的前提是多元矛盾差异的存在;协商的过程是平等对话、商议;协商的目的是化解矛盾、达致共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矛盾双方的相互体谅与相互包容、需要兼容并蓄的智慧、更需要采取对立互补、相辅相成的方法.这些都有益于协商的实现、有利于共识的形成.有益于实现思想统一与关系和谐.

【参考文献】

[1] 李君如.协商在中国[M].人民出版社,2014.

[2] 杨吉成.中华协商文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

[3] 陈家刚.协商与国家治理[M].编译出版社,2014.

[4] 卞敏.中华民族精神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侯文莉(1969.2—)女,江苏扬州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政治思想史.

传统文化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关于传统文化的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

结论:略论协商和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传统文化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传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