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视阈论文范文资料 与波普尔哲学视阈下美国情报分析竞争性机制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视阈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25

《波普尔哲学视阈下美国情报分析竞争性机制》:本论文可用于视阈论文范文参考下载,视阈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内容摘 要:波普尔提出,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是可证伪性而非可证实性,科学方法是演绎法而非归纳法.他的哲学理论为美国情报界的情报分析机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竞争性工作机制:在情报界常设竞争性分析机构,临时组建唱反调的分析团队.这些机制有效提高了情报分析的准确性.我情报界应借鉴美国情析机制,创造性地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析机制,以提高情析准确性,降低情报失误几率.

关键词:波普尔 哲学 美国 情报分析 机制

哲学是关于世界本质、发展规律、认识方法的研究,是对基本、普遍问题进行研究的科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情报分析是通过对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和解读,将信息转化为情报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情报分析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要认识情报的本质和规律,研究情报分析的机制,很有必要首先在哲学层面上对科学方法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本文拟在波普尔的哲学视阀下,尤其是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的哲学理论指导下,探讨美国情报界进行情报分析的竞争性机制.

一、波普尔的哲学理论

卡尔·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批判实证主义,认为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因而其理论被称为证伪主义.他提出了科学知识增长论,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是通过“问题——猜想——反驳”的“试错机制”发展的.

波普尔在其代表作《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探讨了两个问题:什么是科学(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什么是科学方法(归纳和演绎问题).作者论证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科学的方法不是归纳法而是演绎检验法.书中提出的有关科学的性质、方法以及科学知识增长论,对科学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均有深远影响,美国的情报分析机制也深受其益.

(一)什么是科学: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问题

波普尔认为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波普尔批判了归纳逻辑的可证实性划界标准,并提出,“理论在经验上是决不可证实的”.因为从“为经验所证实的单称陈述推论出理论,这在逻辑上是不允许的”.因此,必须选择一个标准,把不能证实的陈述纳入经验科学的范围.波普尔认为,“可以作为划界标准的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换言之,经验的科学的系统必须有可能被经验反驳.

虽然科学理论不可能完全被证实,但是它们是可检验的,其客观性在于“能被主体间相互检验”,即任何人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观察、推理、实验,都能检验该理论.

(二)什么是科学方法:演绎法而非归纳法

波普尔论证科学的方法不是归纳法,而是演绎法.波普尔从心理学、逻辑学、认识论根源三个角度对归纳法进行批判,得出结论:归纳法不是科学方法,并提出应该“借助演绎逻辑,批判地检验理论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理论”.

波普尔描述了演绎逻辑的总体路线:尝试提出新思想,并得出未经证明的结论,然后将这些结论进行比较,并和其他有关陈述加以比较,发现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波普尔进一步细化出四条不同的路线:一是比较不同逻辑,以检验理论内部一致性;二是考察逻辑形式,以确定理论是否科学;三是和其他理论作比较,以确定是否构成科学进展;四是通過实践检验理论.

由此可见,科学方法是从科学假说演绎出个别预见.情报分析是科学,是从已知的情报资料和假说推知对敌情或意图的个别预见.

(三)什么是科学道路:知识增长的动态模式

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波普尔提出了关于科学知识增长的动态模式.波普尔认为,科学的进步在于不断批判旧理论,大胆猜测新理论,不断去除理论中的错误,其过程为:P1——TT——EE——P2.P1表示出现问题,引发思考;TT表示思考后提出的各种试探性理论;EE是经过系统的理性批判,排除错误,筛选出最优理论;P2是最优理论被证伪,导致出现新问题.科学知识的增长或科学理论的发展就是这四个步骤的循环往复.理论总是有可能被证伪的,这样的循环往复是无限的,因而科学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

二、波普尔哲学对美国情报分析机制的影响

波普尔认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客观规律,“我们不知道,只能猜测”.我们通过猜测和反驳的试错机制,逐步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从而不断地揭示规律.

情报分析的过程,也是通过不断猜测和反驳、逐步揭示敌情真相的过程.战争中充满不确定性,弥漫着战争迷雾,“一切行动都仿佛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进行”,因此,难以确切地知晓敌情真相,需要明察秋毫的情报分析来拨开战争迷雾、准确判断敌情.

在传统的情报分析实践中,分析人员习惯于按照“提出假设——搜集信息——证实假设”的模式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其本质是证实和归纳.但是,对情报失误的研究表明,证实和归纳无法真正地证实假设,反而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增加主观臆断的几率.在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影响下,分析人员逐渐用“证伪”代替“证实”,对情报分析中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

证伪法在情报分析中的广泛运用,在美国情报界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机制化做法,即成立专门的机构或团队进行竞争性分析,主要有常设机构和临时团队两种.

(一)常设机构:共享情报资料,各自独立分析

美国在政府部门中常设各自独立的分析机构,这些机构是政府或军队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有权接触原始情报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生产情报产品.“最重要的成品情报生产者是三个负责全源情报生产的机构: 情报局的情报分局,国防情报局的情报分局,国务院的情报研究局”;国防情报局指导下的四大军种的情报机构均分析、生产情报;联邦调查局的情报分局,从执法机构向分析机构转变.国家反恐中心,就所有恐怖主义和反恐问题做出分析;国家情报委员会,负责分析、生产《国家情报评估》和其他分析.上述机构在国家情报总监的协调下,共享情报资料,进行竞争性分析.多个分析机构之间进行竞争,在不同主体间检验彼此的情报产品,有利于暴露缺乏证据支持的情报的弱点,降低情报失误的几率.

(二)临时团队:设立魔鬼代言,挑战既有假设

除了上述常设竞争性分析机构之外,为了研究某个具体问题,美国情报界也组建临时的分析团队,即设立唱反调的“魔鬼代言人”,来挑战占据主导地位的假设.

“魔鬼代言人”制度,又称故意唱反调制度,即在情报机构中设立魔鬼代言人,在情报分析中挑战占据主导地位的假设,提出和既有假设相矛盾的假设,鼓励分析人员进行思想交锋,平等对待不同的假设,通过证伪假设破除思维定势,有效减少情报失误.

最早使用这种制度的是以色列情报机构.美国情报界借鉴了以色列的做法,最为著名的实例有两个.其一为1975年-1976年的A队和B队竞争,其二是1998年的拉姆斯菲尔德委员会.在第一个例子里,以国家情报委员会的分析团队为A队,以政府和科研机构抽调的专家团队为B队,考察了苏联战略武器的情况,进行竞争性分析;在第二个例子中,国会认为《国家情报评估》对于美国面临的俄罗斯和中国以外的潜在弹道导弹威胁的结论过于乐观,因此组建了拉姆斯菲尔德委员会,和国家情报委员会进行对抗性分析.B队和拉姆斯菲尔德委员会,都是魔鬼代言人的实例.负责唱反调的,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目的都在于挑战占据主导地位的既有假设.

不论是常设机构还是临时团队,该竞争性机制的优点在于允许不同观点平等竞争,鼓励各个机构深化讨论,以判断现有证据能否明确地支撑某个观点.该机制对所有观点提出质疑,尝试互相证伪,迫使其他机构为其辩护,使一些观点在激烈辩论中暴露弱点,同时使有明确证据支持的新观点为人接受.

三、结语

综上所述,波普尔提出了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是可证伪性而非可证实性,科学方法是演绎法而非归纳法,并提出了科学知识增长的动态模式.这些哲学理论对于美国情报界竞争性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机制:在政府部门中常设共享情报资料、各自独立的分析机构,进行对抗性分析;根据需要临时组建唱反调的魔鬼代言人,挑战占据主导地位的假设.上述机制有效提高了情报分析的准确性.我国情报界也应在相关哲学理论的指导下,借鉴美国情报界的分析机制,创造性地搭建符合中国特色的情报分析机制,更好地提高情析效率,降低情报失误的几率.

视阈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波普尔哲学视阈下美国情报分析竞争性机制为适合视阈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视域在论文中的意思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