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论文范文资料 与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中国当代文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中国当代文学范文 科目:论文目录 2024-03-22

《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中国当代文学》:本文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国文学研究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虽受冷战影响,但仍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学者,对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白芝从文学史及创作技巧等角度对中国共产主义小说和传统白话小说之间的传承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戈德曼则充分发挥了史学研究的特点,探讨了新中国文艺政策和文艺体制和作家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们和夏济安、夏志清等学者共同构成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复杂却充满活力的研究阶段.

关键词: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美国学者,海外中国研究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7)5-0071-06

20世纪60年代,美国研究界把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甚至1942年以后)的文学统称为“Chinese Communist Literature”,直译为“中国共产主义文学”.这一命名的背后是美国乃至西方在当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定性等宏观政治经济问题.就文学领域来说,所谓的“中国共产主义文学”所涵盖的范围,应属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部分,并和“十七年”(1949-1966)文学存在一定重合,因而有学者也往往将对“中国共产主义文学”的研究视作“十七年”文学研究的一部分①.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新中国文学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和日后北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蔚为大观相比,成果并不十分丰硕.在诸多研究者中,夏济安和夏志清的研究已为人熟知.1961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版由耶鲁大学出版,该书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研究上的“划时代的经典之作”②.众所周知,该书主要讨论中国现代小说,只有在全书的最后部分及附录中,才对1949年之后的中国当代文学部分有所论及;1968年,夏济安的《黑暗的闸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研究》英文版由华盛顿大学出版,该书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在中国左翼文学研究来说,这毫无疑问是一本划时代的杰作,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有关左翼文学的研究,无论在架构和论点上,可以说是无出其右”③,然而该书的主要内容为研究19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只有最后一章“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二十年”是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除此之外,1960年代美国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较少为人所知.实际上,白芝(Cyril Birch)、戈德曼(Merle Goldman)等学者的研究同样值得重视,他们的研究对日后北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半个世纪之后重新审视他们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虽然个别研究无法摆脱冷战思维及意识形态偏见的影响,但整体看来,20世纪60年代美国研究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呈现出了复杂且充满活力的面貌,颇具开创性.

白芝作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曾于1962年8月13日~17日,主持召开了一次以中国共产主义文学为主题的学术会议.该会是西方学术界第一个就中国共产主义文学召开的会议,和会者均在美国高校任教,因而这次会议也成为了理解美国20世纪60年代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窗口.有研究者指出,英美学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是在冷战语境中进行的,“站在西里尔·白之所谓‘我们’的立场上,将新中国‘十七年文学’视为一种异质的‘他者’进行观察和演说.这种特有的‘看’和‘被看’的对立关系,构成了冷战语境中的英美解读中国‘十七年文学’的基本框架和展开演说的思想逻辑.”④由此认为当时英美学界对“十七年文学”的研究是在冷战思维下充满了意识形态偏见的产物,“借以阐发其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学理念,是一种自我想象的话语表达.”⑤会后,1963年春,牛津大学出版的China Quarterly(《中国季刊》)第13期,以此次会议的参会论文为主体,出版了Special Survey of Chinese Communist Literature, 即《中国共产主义文学特刊》(以下简称《特刊》).值得注意的是,该期编辑为马若德(Roderick MacFarquhar),编辑顾问为赫德森(G. F. Hudson),两人均为国际政治学者.

作为会议的发起者,白芝的研究尤为引人注意.在《特刊》的“导言”部分,白芝引用了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一个观点即“the search for the particle of art”,即“寻找艺术粒子”.帕斯基尔纳克的这一观点,旨在说明“艺术粒子”是艺术的本质.白芝对这一观点的借用,是为了提出对中国共产主义文学的研究应该集中在文学本身.他认为,无论我们能在中国共产主义文学中发现多少艺术成分,我们都应该对中国共产主义文学蕴含的能量和视野予以肯定.⑥同时,如果我們是研究文学问题,那么,我们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艺术的本质或基础上面.只有在我们对艺术的本质做了充足的详细研究之后,才能对它的社会影响和政治意涵进行研究.⑦并且,白芝举但丁创作《神曲》为例,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来说,并不一定意味着灾难.⑧白芝所谓的“艺术粒子”显然反映了他对艺术的理解持本质主义色彩的看法.杜博妮(Bonnie S. McDougall)则认为,白芝提倡的这种先研究艺术的本质,再研究其政治社会意义的做法,将会使“本质”成为“一种概念上的虚幻”(a conceptual of fantasy),最终将导致文学研究进入死胡同.⑨即便如此,白芝对中国共产主义文学所持的态度,显然是积极和开放的.此外,白芝还用古希腊神话中的海妖斯库拉(Scylla)和卡律布狄斯(Charybdis)的典故,提醒美国研究者在研究这一时段文学时往往会陷入一个两难的困境,即要么不耐烦地认为中国共产主义文学就是一大堆大众宣传材料;要么认为它们都是一些水平很低的创作,并不值得阅读.⑩然而,白芝认为,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这些作品并不是为美国学者写的,它的目标读者是中国大众,而且中国作家们正在接近广大的群众.{11}虽然,白芝的“我们”和“他们”之分,并不能完全排除“看”和“被看”的二元模式,但是,这并不妨碍白芝提倡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态度.和其说这是冷战思维的产物,不如说是白芝研究态度中的“了解之同情”{12}.

中国当代文学论文参考资料:

文学杂志排名

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文学刊物投稿

关于文学的论文

结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中国当代文学为关于对写作中国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推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