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葡萄论文范文资料 与明清瓷器葡萄纹寓意之变迁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葡萄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3-20

《明清瓷器葡萄纹寓意之变迁》:这篇葡萄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明清两朝瓷器上,葡萄纹是个重要的类别.葡萄纹又分两种:一是单纯画葡萄的;另一种是将葡萄与松鼠配在一起的.这种葡萄纹样,既有着历史的传承演变,又有着特定的时代寓意.本文试作初步梳理,以求揭示其寓意变迁的奥秘.

据专家考证,葡萄是汉代时从西域传入中国的水果品种.葡萄作为纹样,早在唐代就已经广泛应用,最著名的就是铜镜上的瑞兽葡萄纹.唐代把葡萄作为重要的装饰纹样,看重的是它的瑞相,因此也可以将葡萄称作“瑞果”,以与“瑞兽”相对应.在唐以前,中国的各种装饰纹样以动物为主.唐始,纹样题材逐渐由动物为主向植物为主转化.因此,唐代铜镜上的“瑞兽葡萄纹”,可以看作是中国纹样转折期的一种经典组合.

葡萄纹应用的第二个高峰期是元代的青花瓷器.元青花主要用于出口中亚、西亚伊斯兰教流行地区,而葡萄正是那些地区喜欢的纹样,所以元青花瓷器上葡萄纹占有较大的比例.明早期的官窑瓷器继承元青花的传统,也有很多以葡萄为主的纹样,其寓意应该也是一脉相承的“瑞果”性质(图1).

然而在民窑青花瓷器上,情况就有所不同了.明代洪武、永、宣时期,民窑瓷器上几乎见不到葡萄纹.但从成化开始,民窑瓷器上葡萄纹大量出现(图2、3、4),到明后期更是广泛流行(图5、6、7).从图片中可以看到,民窑的葡萄纹与官窑的大不一样,它们不再突出葡萄果实的瑞相,而是在强调葡萄的枝、叶、果、蔓等多个方面.显然,民窑画的葡萄纹,寓意已经不是吉祥“瑞果”,而是另有新意.这新意是什么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从一个叫岳正的人说起.

岳正(1418—1472),字季方,一生坎坷.正统十三年(1448)的科举考试,岳正会试第一,廷试第三(探花).他为官正直豪迈,敢于直言,曾任内阁大学士.后因冒犯石亨、曹吉祥而遭到贬谪,一度还被流放.直到明宪宗成化初年才做到以复职再度为官.岳正爱好绘画,尤擅画葡萄,曾写过一篇《画葡萄说》.这篇文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岳正对画葡萄的看法,并进而理解此时民窑瓷器上出现葡萄纹的寓意.岳正在《画葡萄说》中写道:

“画,书之余也.学者于游艺之暇,适趣写怀,不忘挥洒,大都在意不在象,在韵不在巧.巧则工,象则俗矣.虽然,其所画者必有意焉.是故于草木也,兰之芳,菊之秀,梅之洁,松竹之操,皆托物寄兴,以资自修,非徒然也.”

“予尝论其(葡萄)干癯者,廉也;节坚者,刚也;枝弱者,谦也;叶多荫者,仁也;蔓而不附者,和也;实中果可啖者,才也;味甘平无毒入药力胜者,用也;屈伸以时者,道也.其德之全有如此者,宜与菊、兰、梅、竹并驰而争先可也等”

上面两段引文,岳正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他对作画的追求,“在意不在象,在韵不在巧”,“所画者必有意焉”.这正是当时流行的文人画的意趣.二是他对葡萄寓意的总结,从葡萄的干、节、枝、叶、蔓、果、味、屈伸等方面的特性,来比附君子做人、为官应有的品德.岳正对葡萄寓意的全新总结,其实也是对人生品格的总结.

在岳正的比附中,别的都好理解,唯“屈伸以时者,道也”一句,什么意思呢?比岳正稍晚的陆容(1436—1497)在其《菽园杂记》卷五中对这一句有个说明:“盖京师种葡萄者,冬则盘屈其干而庇覆之,春则发其庇而引之架上,故云.然此盖或种于庭,或种于园,所种不多,故为之屈伸如此.若山西及甘凉等处深山大谷中,遍地皆是,谁复屈之伸之?”原来当时京师种葡萄,冬季要把葡萄树干盘屈起来覆盖东西以避寒,春季再把它伸展开来放到葡萄架上生长.所以岳正将葡萄“伸屈以时”比附做人也要根据时势有伸有屈是说做到通的.而陆容说葡萄的“伸屈以时”只是种于京师庭园里的才这样,生长于山西、甘肃等野地里的葡萄并不“伸屈以时”,这就有点抬杠的味道了.

自从岳正的“葡萄说”出来之后,葡萄成了“正人君子”的形象代表,在明代社会中影响巨大.许多文人以画葡萄来抒发自己的“君子”情怀.如嘉靖年间,徐渭在落魄时曾画过一幅《墨葡萄图》,画中题诗道:“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以葡萄果实比喻自己的文章才华,与岳正把葡萄果实比作君子之才是一致的,显然是受到了岳正《画葡萄说》的影响.

明代中后期民窑瓷器上大量采用葡萄纹,应该说与岳正的“葡萄说”有很大关系,也是彰显正人君子的寓意.这些民窑葡萄纹的特点是葡萄的枝干、叶、蔓、果实等画做到较全,正是为了表现岳正“葡萄说”提到的君子各方面的品性.到了明代后期,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君子遭殃,社会上更加看重士大夫的清正节气,于是在瓷画上通过这种葡萄纹来表达民众的爱憎,也就愈加增多起来.

除了单纯的葡萄纹之外,明晚期的民窑还创画了葡萄松鼠纹.从瓷画传承看,这一时期的葡萄松鼠纹是借鉴了明早期宣德皇帝创造的“瓜鼠图”的画法,只是将瓜换成葡萄而已(图8、9、10).进行这种借鉴的原因,自然是要表达一种新的寓意.那么,新寓意是什么呢?画面上,松鼠在葡萄藤蔓间攀爬,形象猥琐,再结合当时阉党专权的社会背景来看,其寓意很可能是奸臣残害忠良了.其中,图8是画在器外壁上的葡萄松鼠纹,而此器内底即是典型的葡萄纹(图7).这两种图集于一器,正是两种画意演变过渡的好例.

以松鼠来喻“小人”是合理的.万历年间嘉兴名士李日华写过一篇《詈松鼠》,其中说道:“甪里书斋中忽来松鼠,五、六年滋殖益蕃,出游行窃,殊甚厌之.”可见当时人们对松鼠的厌恶.松鼠的形象虽然比老鼠好一点,但它们毕竟属于鼠类,而鼠类在明以前,历来被认为是有害动物,不受欢迎.

到了清初,瓷器上画熟了的葡萄纹仍在继续沿用.但明亡后世事大变,君子、小人之争已不再是大众关注的重点,葡萄纹到了“正人君子”的寓意需有所改变才能继续存在下去的时候.清初机敏的瓷画工匠很快就找到了一种新寓意寄托于葡萄纹上,那就是“福寿葡萄”(图11、12、13).

经历了明末清初战乱的杀戮与破坏,中国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大减,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太平、长寿和子孙繁衍等问题.“多福(太平是福)、多寿、多子”成了清初人们的三大心愿.因此,有“三多”寓意的瓷器纹样开始大行其道,而这时期的“葡萄纹”被赋予的新寓意正是“三多”.这种“葡萄纹”看起来与明后期的“葡萄纹”差别不大,但瓷画工匠在葡萄纹旁边特意写上“福寿葡萄”四个字,表明其寓意已经是“多福、多寿、多子”了.所谓“福寿葡萄”,其实是“福”、“寿”、“葡萄”(子)三者的并立合称,并非是有“福寿”的“葡萄”之意.葡萄多籽粒,可比拟人类的“多子”.

清初“福寿葡萄”纹存在的时间不长,这可能与其寓意的表达有些勉强有关.其后“福寿葡萄”纹进一步的演变方向是两个:一是将“三多”的寓意回归到以“佛手”、“寿桃”、“石榴”三种果实为画面内容的“三多图”去.一是将葡萄单独成画(图14、15),或将葡萄与松鼠相配,寓多子之意.这两种纹样在整个清代都很流行.

清代的“葡萄松鼠”纹与明后期的“葡萄松鼠”纹在画面上有些相似,但时代不同了,它们的寓意已经决然不同.清代的“葡萄松鼠”纹再也不会是“小人”害“君子”的寓意了,它只是一种单纯祝福“多子”的吉祥纹样.仔细观察清代民窑的“葡萄松鼠”纹,常可在一些杯、碗的内底见到一只松鼠正在咬葡萄果实的画面(图16、17、18).这种将葡萄多“子”的含义与“鼠”(生肖“子”)的喻义结合,明显是在强调“多子”的寓意.

总结上述明清瓷器上“葡萄纹”寓意的演变,大致是这样的规律:早期是“瑞果”,中期是“君子”,后期是“多子”.

葡萄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明清瓷器葡萄纹寓意之变迁为适合葡萄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葡萄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