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报刊媒介论文范文资料 与近代报刊媒介和清末社会思潮关联互动新成果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报刊媒介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25

《近代报刊媒介和清末社会思潮关联互动新成果》: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报刊媒介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摘 要】 李卫华著的《报刊传媒与清末立宪思潮》一书,把近代报刊视同文献史料的历史文本并开展学术探讨,可看作史学研究领域的一次延伸.这本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明确的研究目的,尽力接近历史事件的本质描述,使人感受到书中明显的厚重和有力.书中运用传播学的方法和计量分析法,为人们理解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和清政府的迅速垮台提供了新的视角,并通过揭示报刊传媒与立宪思潮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报刊传媒、立宪思潮对清末社会变迁的影响与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 键 词】报刊传媒;立宪思潮

【作者单位】王圆圆,大连工业大学.

在中国社会变迁最激烈的历史时期之一——清末,深重的民族危机唤醒了中国人的求生存、求发展的意识,一些有识之士迫切地探寻化解危机的出路.那时的知识分子想要变革中国社会,消除民族危机,便要把自己的声音广布于社会,以唤醒普通民众.实现上述目的之最佳途径就是运用和掌握最有效的舆论工具——报刊媒介.于是,近代报刊媒介在这一历史背景中迅速崛起,中西文化开始在剧烈碰撞中趋向融合,西方近代*思想也开始被仁人志士学习、引介并努力嫁接于中国社会.报刊与立宪,成为清末社会变革的两个新因素,都与清末社会的变迁产生了极密切的关系.报刊传媒把立宪思想演变成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再借助立宪思潮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催发全国性的社会变革;立宪思潮在近代报刊传媒这一重要平台中兴起,反过来又促进了报刊传媒的进一步发展.毋庸置疑,如果要全面揭示立宪思潮推动社会变迁的前因后果,报刊传媒是很好的切入点之一.李卫华的《报刊传媒与清末立宪思潮》以报刊传媒为主要的考察对象,通过揭示报刊传媒与立宪思潮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深受报刊传媒影响的立宪思潮对清末社会变迁的影响与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界很早便开始研究清末报刊传媒,也产生了较多相关的研究成果,影响很大.如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赖光临的《中国新闻传播史》(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小野秀雄的《中外报业史》(正中书局,1979年),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和《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等,从新闻史的角度,或略或详地考察了清末不同性质报刊的发展概况,介绍了一些主要报刊的性质与影响,梳理了清末报刊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唐海江的《清末政论报刊与民众动员:一种政治文化的视角》,就是以清末报刊传媒中的政论性报刊为重点研究对象,把新闻学与政治学相结合,采用政治文化动员理论来解读近代中国报刊在社会变局中的民众动员功能,落脚于新闻传播和政治文化之间关系的探讨.新闻学界对于清末报刊個案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不过主要是对清末某一种报刊开展专门研究,其中的一些研究着重于分析各报刊的立宪思想,却很少纵向地分析各时期不同报刊立宪思想的差异,更没有深入地剖析立宪的传播效果及其深层历史意义,从而无法动态地呈现清末立宪思潮发展的完整脉络.诚然,清末社会舆论的发展和社会思潮的进步,与部分报刊的鼓吹、宣传关系甚大.但是,某一种报刊未必会与特定历史事件产生内在的因果关系,因为社会影响力毕竟是有限的.而整个报刊群体却能够覆盖、影响到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社会阶层,因而其所产生的力量则要强大得多,故而我们探究清末报刊传媒对于当时社会变迁的影响,必须着眼于报刊群体.李卫华的《报刊传媒与清末立宪思潮》,不是立足于大众传播学或报刊本身的立场,而是以历史学为本位,把研究的重心置于近代报刊媒介与清末社会思潮的互动关系上,考察报刊媒介对于清末社会变迁巨大而深远的作用与影响.这本书把近代报刊视同文献史料的历史文本开展学术探讨,无疑是史学研究领域的一次延伸.

这本书研究方法独特,在探讨社会思潮时引入了传播学的方法.书中探讨了政论报刊在立宪思潮形成与发展中的核心引领地位、非政论立宪报刊在宣传立宪思潮中的作用、清末官报对于该思潮发展的意义、白话文报刊及其他报刊的辅助性力量等;研究了清末报刊传播立宪思潮所依赖的铁路、航运等基础设施,报刊埠外的发行渠道及该思潮的传播路径等;考察了清末影响受众阅读报刊的种种因素以及国民的阅报习惯与风气等.显然,这本书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立宪思潮的传播文本、传播者、传播渠道及受众等传播要素,进而探究了清末立宪思潮的传播机制,力图全方位地呈现报刊传媒激荡起的该思潮的历史面貌及其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种途径引起当时中国社会的哪些变迁.这本书的另一重要研究方法是计量分析法.本书从期号、栏目、题目、作者、内容等方面统计分析了《清议报》各期文章对西方*思想的介绍,用表格的形式统计分析了立宪思潮初步形成时期《时报》的740篇次“论说”文章中关于“立宪”“时局、政治”“路矿、邮政”“教育、学界”“经济”“社会、风俗”类的具体篇次,用表格的形式统计分析了清末官报中“谕旨、宫抄、辕抄”“章奏”“论说”“新闻” “公文” “新知、实业” “艺文” “广告”等各类内容所占篇幅的百分比.书中量化分析了传播主体、传播内容等相关问题,把原本抽象的政治思想史研究大大具体化,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这本书在研究中充分利用了清末民初报刊的第一手文献资料.报刊媒介是清末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新事物.报刊的社论、消息、时评、专栏时文等,能够及时反映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习俗风气等方面的变化,是详细记录清末社会变迁的原始资料,它们蕴含重要的史料价值,往往能够补充历史研究中其他史料文献的不足.这本书充分利用了从维新运动开始的1895年到中华民国成立的1912年这一时间跨度中的各类报刊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包括《清议报》《时务报》《政论》《新民丛报》《时报》《大公报》《国风报》《东方杂志》《湘报》《知新报》《国闻报》《万国公报》《中外日报》《宪政新志》《中国新报》《申报》《二十世纪之支那》《循环日报》《南洋官报》《国民*报》《苏报》《婴报》《汇报》《浙江潮》《警钟日报》《京话日报》《江苏》《河南》《民立报》《新闻报》《开智录》《刍言报》《民报》《政治官报》《北洋官报》《河南官报》《报学杂志》《直报》《黄帝魂》《山西白话报》《河南白话演说报》《安徽俗话报》《演义白话报》等.上述报刊,既有主张立宪的,也有主张革命的;既有官办的,也有民营的;既有文言文的,也有白话文的;既有面向国内的,也有面向国外的;既有学界熟知的,也有研究者较少利用或尚未利用的.此外,作者还尽量查阅了其他原始文献,以便与近代报刊相佐证.这本书对当时的报人日记、书信、言论等相关资料的缕析条分,研究与挖掘出立宪思潮对受众个体的深刻影响及其影响清末社会变迁的深度和广度.李卫华根据原始资料分析了清末各报刊在全国各地所设立的代派的分布情况,大体勾勒出了立宪思潮影响所及的区域.本书通过丰富、多元、翔实的史料的运用,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过往政治思想史研究容易流于空疏之不足.大量一手资料的使用,增强了研究的学理性,彰显了这本书的厚重感.

报刊媒介论文参考资料:

小学生报刊订阅

报刊订阅目录

杂志报刊

英文报刊订阅

报刊订阅

邮政报刊订阅网

结论:近代报刊媒介和清末社会思潮关联互动新成果为适合不知如何写报刊媒介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报刊传播媒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