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共在观念论文范文资料 与如何在道德和法治课的教学中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共在观念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共在观念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1-29

《如何在道德和法治课的教学中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共在观念》:该文是关于共在观念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共在,是一种与自己、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所存在的世界共生共存、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状态.对一年级小学生而言,就是要通过各种活动引导他们超越自我,眼中有花有草,有父母有亲情,有对动物的热爱与保护,有对他人的尊重与理解,从而使自己成为与所在世界和谐共处的主体.

【关键词】培养一年级学生 “共在”观念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223-02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共在观念,就要从幼时做起,唤起学生爱的意识,让他们在人生旅程的出发点就学会爱自己、爱自然、爱他人、爱自己所存在的这个世界,做一个善良的心中有爱的人.

下面就结合一年级下册教材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共在”观念.

一、通过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共在”观念

低年级学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限,因而,活动对其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里的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某项技能的展示或某种情感、经历的体验,而是指向综合性的实践智慧的获得.活动形式可以分为游戏、表演、猜谜语、探秘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达到渗透“共在”观念的目的.

本册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一章节中,“共在”观念体现的尤为突出.如,第5课《风儿轻轻吹》、第6课《花儿草儿真美丽》、第8课《大自然,谢谢您》,都是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有共在感”.

第5课《风儿轻轻吹》中“和风儿一起玩”,就是通过游戏让学生亲近与感受风和自己如影随形的亲密关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让学生玩纸飞机、吹泡泡、玩纸风车、放风筝等,让学生体会在大自然中游戏的愉悦,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引导学生乐于在大自然中探究风与人的密切关系,潜移默化地渗透“共在”观念.

第6课《花儿草儿真美丽》中“走,看花看草去”,这个栏目的设定就是通过探秘让学生发现和感受植物生命的美丽与奥秘,引导学生亲近植物,对自然界有共在感、好奇心,乐于探索.也契合了课程标准“愉快、积极地生活”中的第2条“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教学本环节时,教师可以引领着学生到春暖花开的校园里看一看,找一找.初开的花、鲜嫩的草、轻拂的柳枝、空中的雏燕等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发现,分享自己的独特经验,体验探秘的快乐.让共在感转化成一种情绪上的愉悦.

二、通过榜样教育培养学生的“共在”观念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学习是人类学习,特别是意义获得与领悟的重要方式.无数榜样故事,承载着人类精神,并将其代代相传,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本册教材依然将榜样学习作为低年级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一是体现在大量的绘本故事中,主要是接近日常生活中好儿童的榜样 二是强调同学之间互为榜样的学习意识,希望建立一种同学间共同成长、相互支持的观念,改变传统上到学校只向教师学习的观念.

本册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一章节中,更是以一个主题单元的方式,强调与身边的人共在、乐群、分享、互助和共同进步的教育理念.

13课《我想和你们一起玩》中“大家一起欢乐多”,就是通过交流大家在一起时的欢乐体验,强化学生乐群倾向,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接纳,以别人为榜样共同成长.但针对性格内向、胆小的孩子,又可借助绘本故事《小布丁和小蝴蝶》进行延伸与拓展,引导学生想一想故事中的小朋友该怎么办.通过学生的交流,链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暴露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和想法.从而使教学有得放矢,指向对生活问题的具体指导,帮助学生学会交朋友,学会在群体中与大家友好相处,培养学生的共在观念.

15课《分享真快乐》聚焦的分享话题,就是让学生感受与人分享的快乐.在分享中发现无数的小榜样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乐于向他们学习,取长补短.在“快乐地分享”这一环节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围绕不同的分享主题,开展“快乐共分享”的实践体验活动,深化分享行为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让学生意识到分享不单纯是一种美德,更是人与人之间共在关系的一种类型.

三、通过反思教育培养学生的“共在”观念

批判反思是道德理性的基本能力,它使人能够在现实情境中有向善的可能.荀子说,“日三省乎己”,说的就是要明辨是非善恶,依据善的原则进行自我批判與反思.对低年段学生而言,就是要引导他们形成自我批判与反思的意识,形成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在具体活动中逐步树立起共在意识.

教材中,批判反思的道德学习方式非常普遍.最典型的的是教材中的辨析栏目,通常都会包含正反两方面的做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的道德分辨意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言行观念与标准.

第6课《花儿草儿真美丽》中“爱护花和草”一环节提出的问题,“这样做对吗?”就是定位于对学生进行爱护植物行为的辨析与引导.通过情景提示与主持人的提问,引导学生辨析与花草相伴时的行为对错,培养学生与植物和谐共在的意识与习惯的养成.让学生意识到即使是弱小的植物也与自己一样拥有生命,与人类一起在地球上同生共长.

第10课《家人的爱》中“肩头上的爱”,是通过绘本提出正反问题,“奶奶是疼我,还是不疼我”,引导学生讨论“奶奶送孙子上学,让孙子自己背书包”的故事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出现,通常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在反思中让学生意识到家长让孩子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对自己的培养,是在帮助自己成长.借助此类细节教育,学生不难发现家人的爱,感受家人的爱和家的温暖,从而培养学生与他人,与所存在的世界共在的意识.

作为一个关注现实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之为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世界中现实的、生动的、瞬息万变的与其他存在者交织在一起,即与他人的“共在”.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你在,我在,这就是一个更好的世界.而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渗透“共在”观念,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孩子逐步超越自我中心、单子式个体的思维与存在方式,成为与所在世界和谐共处的主体,从而达成“在养成好习惯”这一主题下体现的“共在”这一核心价值观.

共在观念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如何在道德和法治课的教学中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共在观念为关于本文可作为共在观念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共在观念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