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文化遗址论文范文资料 与敦煌文化遗址考察小记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文化遗址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1-30

《敦煌文化遗址考察小记》:这篇文化遗址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我曾应王华光先生之约写过一本《敦煌文化寻绎》,于1999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今此著即将改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修订本.在此著中我叙述了敦煌的历史,着重阐释了敦煌文献的意义,概略介绍了中国敦煌学的研究和发展.它可以作为敦煌学的入门读物.当写此著时,我尚未到过敦煌和河西走廊,仅凭历史文献的记载进行描述,这样或者可能反映它们的某些历史真实.然而未到敦煌始终是我人生的一个遗憾.2016年6月下旬,我参加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组织的敦煌文化遗址考察组亲赴实地考察,因对敦煌曾有从文献得来的印象和知识,故易于将其历史和现状加以比较,而面对文化遗址时又有深深的历史沧桑之感.我们考察组由馆长何天谷带领,有王明月、谢桃坊、覃俊儒、刘道容、冯修齐、江玉祥、何青城、屈小强、张学君、谢元鲁、何维果、华锦屏、罗曲等文史专家和书画家参加,文史处处长伍文和主任科员黎明春联系工作和安排生活,一行十五人.我们得到敦煌研究院的大力支持,考察了莫高窟、鸣沙山、榆林窟、玉门关、阳关、瓜州等处文化遗址.我谨于此作粗略的记述.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汉武帝两次遣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和数万骑击败匈奴.秋,匈奴浑邪王率众四万余人降汉,汉王朝于河西走廊设置酒泉和武威两郡.元鼎六年(前111)汉王朝分酒泉和武威置张掖和敦煌二郡.唐代武德五年(622)将汉代敦煌郡改为西沙州,贞观七年(633)改为沙州,领敦煌、寿昌二县,治所在敦煌三危山.关于“敦煌”之义,东汉学者应劭解释说:“敦,大也;煌,盛也.”唐代地理学家李吉甫说:“敦,大也,以其广大西域,故以盛名.”他们的解释是符合汉武帝之意的.敦煌本是月氏故地,后又为匈奴所据,其原始地名已不可考,当是设郡后的新地名,并非月氏或匈奴语的译音.唐代于沙州设都督府.都督为地方军政长官,总揽本区军政和民政.沙州的建制宏伟:城西有州学和县学,内有先圣先师庙堂,供奉儒家圣贤,春秋二时奠祭;城南有州社稷坛,城西有县社稷坛,坛高四尺,四周各二十四步,春秋二时地方长官于此祭祀土神和谷神;城东北有西凉王李暠建造的嘉纳堂.这座城的东门名望京门,距京都长安1800公里.沙州北通西域,东连秦川,是河西通向西域的汉族政权所在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成为汉唐王朝在河西的重镇.从敦煌经玉门关通西域北路,经阳关通西域南路,所以它像咽喉控扼着中国和西方的陆上交通,成为丝绸之路的明珠.敦煌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祁连山的雪水资源形成水系,在此由疏勒河和党河灌溉着一大片绿洲.沙州之得名是因州南5公里处的鸣沙山.鸣沙山的南面有祁连山流出的雪水,分为若干河渠,形成灌溉系统,分为若干渠道,给这片土地带来绿色的生机.沙州为了合理地使用渠水,自古便有严格的用水管理制度.敦煌文献中即保存有《沙州敦煌县行用水细则》(P.3560),规定了干渠和支渠数百道的用水管理规则.沙州各友渠用水的农户为维护水利,分别结为渠人社,讨论具体用水问题,召集渠人开会,组织农户修河渠(S.6123).每年立夏之后,山暖雪消,河水猛涨,甘腴而又充沛,使这片绿洲花草繁茂,瓜果飘香,五谷丰登.这里农业和畜牧业发达兴旺,有充足的物资供给过往的商队、旅行者、城市居民和屯戍的士兵.古代凡经过丝绸之路的人们都愿在此休息和给养,以便获得物资继续踏上征途.当人们走过戈壁沙漠,碛石盐泽,关垒烽燧,白草高丘,到了敦煌总不免由衷地赞叹:神奇的沙州!

《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夏国传》于北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记载:

(西夏国主李元昊)遣其令公苏奴儿将兵二万五千攻唃厮啰,败死略尽,苏奴儿被执.元昊自率众攻猫儿城,一月不下.既而诈约和,城开,乃大纵杀戮.又攻青唐、安仁、宗哥、带星诸城.唃厮啰部将安子罗以兵绝归路.元昊昼夜角战百余日,子罗败,遂取瓜、沙、肃三州.

唃厮罗为吐蕃残部,其势力范围在兰州及青唐(青海西部)一带.西夏国主李元昊和唃厮啰大战二百余日,取得胜利,遂乘胜由青唐地区经祁连山南麓古道西进,于北宋景祐三年(1036)兵临瓜州.瓜州刺史曹贤惠率千骑出城向西夏投降.元昊迅即进取沙州,沙州王曹贤顺率军和西夏战斗,以身殉难.河西这远离中原王朝的汉族政权遂覆亡,自此丝绸之路阻塞,中国和西方的交通贸易改行海上路线了.

我们考察组于2016年6月20日到达敦煌.敦煌已建市,是一座新兴的现代都市,未见到旧的建筑物,仿汉唐时代的古朴典雅的建筑甚多,犹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想象.现在全市十八万人,城市人口约四万人.由市内通往各景点的道路宽阔整洁,两旁种植成排的小白杨和圆榕树,宛如绿洲.郊野则是广褒的戈壁沙漠极为平远,我们未见到农户和田园.莫高窟前的大泉河仅有细小的流水,其上游被拦截之水以供市区绿化之用.党河绕市区而过,水量较丰,可供居民饮用,但早已丧失灌溉功能.敦煌原有很多寺庙,唐代咸通四年(863)河西释门都僧统说:“敦煌管内一十六所寺及三所禅窟.”(S.1947)敦煌经卷P.2250,P.2738,S.542,S.261等题记所见寺庙有龙兴、乾元、开元、永安、金光明、大云、报恩、 、圣光、净土、安国、善光、灵图、莲台、兴善、大乘、三界等,足见此地佛教文化的繁盛.现在仅有鸣沙山月牙泉附近一所焕然一新的雷音寺.敦煌市西郊附郭今存一段沙土筑成的城墙,经千年的风沙剥蚀仍然屹立,标志着此地确为唐代沙州都督府之所在.我们在这座新兴的城市见不到河渠纵横,寺庙僧侣,田园瓜果,骆驼商队,但所幸的是许多汉唐文化遗址仍然存在,而且保护得很好,其中多为世界著名之文化遗址,因而西方及东方国际友人和国内游客纷纷来此访古,使敦煌的旅游事业兴旺发达,似乎恢复了昔日的繁荣.

市郊的文化遗址有三处值得记述.境内的鸣沙山东西长40公里,南北20公里,高约170米,由沙土积聚而成,但甚是神异.据说山中有井,黄沙从来不掩盖它,到了夏季能发出声音;人和马踏过时,它的声音可传到数十里.每年的端午,城中的士女都去攀登最高的山峰,一齐滑下来时,流沙的声音如同雷一样轰鸣,次日其山的峰峦仍旧不变.当地的先民称之为“鸣沙”或“神沙”.月牙泉在市东南5公里处,它是鸣沙山最美的一段,由金 的沙土积聚而成,极为峻峭,略成环状,在环形的正中山下便是月牙泉(题图).鸣沙山转折处一条明显的由上至下的曲线特别柔美.这是鸣沙山的最高峰,许多年轻人穿着橘红色的厚布袜套登山,有似数条直线缓缓向山顶移动,亦有人不断从山上滑着黄沙下来.我们尚不知每年夏季是否有沙如雷鸣.这里的风沙最大,而鸣沙都没有被吹去或移位,月牙泉仍在环形的山脚下.自然地理于此呈现奇观,千余年来山高山形依旧,鸣沙之金黄、纯净、宏伟、优美,令人惊叹.月牙泉真如一牙新月,泉水碧绿,因其低洼,由祁连山的雪水从地下浸润所致.当地人告诉我,上世纪70年代以后月牙泉出现两次干涸,现在所见之泉水已是人工所为了.市西3公里处有一座白马塔,共九级,形如圆锥,乃中亚建筑风格.它是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所建,距今已一千六百余年.鸠摩罗什自西域往长安东传佛法,乘白马路经敦煌.白马经历艰苦,至此疲劳而死.鸠摩罗什造塔以纪念白马,故人们称之为白马塔.它成为佛教入东土的历史遗迹.市东是无际的戈壁,偶有稀疏的现代人的坟墓,围以碛石,覆以黄沙.这里地名佛爷庙,乃古代墓葬之地.1942年著名学者向达参加国立 研究院西北史地考察团于敦煌考古,他记述:“自敦煌城至佛爷庙约十五里,由佛爷庙东南行戈壁中约十五里,上下山坡,坡尽复为戈壁,鸣沙山即在其南.”今由市区至佛爷庙实为6公里,和向达所记基本上相合.新中国成立后于此处陆续发现汉墓和晋墓,证实此确为汉以来敦煌之墓群.西晋墓葬结构为双室,顶部为覆斗形,顶 镶嵌莲花砖壁画,有四神像、神兽、李广射虎及世俗生活等内容.这比莫高窟壁画要早一个世纪.我在戈壁中拾得手掌大的片石,乃石英、沙土之合成,且有云母熠熠闪光.它是我此次在敦煌考察之珍贵纪念物.

文化遗址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文化论文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的论文

企业文化期刊

结论:敦煌文化遗址考察小记为适合文化遗址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中国古文化遗址分布图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