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杰尼索夫论文范文资料 与杰尼索夫协奏曲创作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杰尼索夫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19

《杰尼索夫协奏曲创作》:此文是一篇杰尼索夫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迪生·杰尼索夫(Edison Denisov 1929—1996)是20世纪中叶以后苏俄最负盛名的作曲家之一.他和施尼特凯(Alfred Schnittke 1934—1998)、古拜杜丽娜(Sofia Gubaidulina 1931—)并称为俄罗斯现代音乐“三杰”.杰尼索夫不仅是俄罗斯最先采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作曲家之一,同时他采用各种实验性手段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其中1964年创作的康塔塔《印加的太阳》更成为最早为俄罗斯赢得世界性声誉的现当代作品之一.

杰尼索夫音乐创作所涉猎的体裁十分广泛.其作品包括芭蕾舞剧、交响乐、康塔塔、协奏曲、清唱剧、歌剧、室内乐以及大量电影配乐作品、声乐和器乐独奏作品等等.从70年代初开始,协奏曲体裁逐渐成为了杰尼索夫音乐创作的重要部分.在《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里收录的作品中,除1963年那部被认为是室内乐协奏曲的《长笛、双簧管、钢琴、打击乐协奏曲》及具有协奏曲形式的《海顿主题变奏曲》《Happy End》《中提琴、羽管键琴和弦乐队的室内乐》和为独奏乐器和乐队而作的《帕蒂塔》等作品外,被杰尼索夫真正冠以协奏曲之名的作品一共有15部.对于这15部协奏曲的基本情况,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加以分类阐述(见下表).

一、从创作年代来看,协奏曲这一体裁贯穿了杰尼索夫的整个创作生涯,其中70年代6部、80年代5部、90年代4部,分别如下:

从这些作品产生的年代及相关情况可以看出,虽然杰尼索夫对协奏曲这一体裁相当驾轻就熟,但除了1977和1986这两年是在同年创作两部协奏曲外,其余创作都会间隔一到两年.这也体现出作曲家严肃而谨慎的创作态度,每一部协奏曲都是历经一定时间的思索和尝试之后的产物,集中反映了他在相应时间段内观念和技法上的进展和变化.若非杰尼索夫因车祸损及健康而导致1996年溘然离世,或许他会继续创作出更多数量的协奏曲作品.

二、从类型上来看,杰尼索夫的协奏曲创作较为多样.他的这些作品涵盖了独奏协奏曲和多重协奏曲等类型.

纵观西方音乐的创作历史,协奏曲这一体裁可谓源远流长.20世纪以降,独奏协奏曲虽然依旧保持着强劲的写作势头,和此同时,更为古老的大协奏曲和多重协奏曲的形式又重新引起了一些作曲家们的兴趣,将现代的音乐语汇和传统的音乐体裁有机结合成为诸多作曲家的创作理念.

作为一位高产的现当代作曲家,杰尼索夫对这两类创作都投入了极大的热忱和心力.他一生共创作独奏协奏曲有8首,分别是:《大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长笛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双簧管协奏曲》《中提琴协奏曲》《单簧协奏曲》和《吉他协奏曲》.这其中半数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因其在作品的结构、独奏和乐队的关系等方面做出了多样化的尝试,而被认为是“杰尼索夫独奏协奏曲创作的最好时期”.{1}

杰尼索夫创作的多重协奏曲有7首:《4把萨克斯和打击乐器协奏曲》《长笛、双簧管和管弦乐队协奏曲》《大管、大提琴和管弦乐队协奏曲》《双中提琴、羽管键琴和弦乐队协奏曲》《长笛、颤音琴、羽管键琴和弦乐队协奏曲》《长笛、竖琴和管弦乐队协奏曲》和《长笛、单簧管和管弦乐队协奏曲》.

有意思的是,这些不同种类的协奏曲在创作年代上又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分布的特点:

从上表可以看出,杰尼索夫在每隔大概六七年的集中创作之后就会改变其协奏曲的类型,于是就有了独奏协奏曲和多重协奏曲交替穿插于他二十多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的现象.

1977年算是个很独特的年份.这一年他创作了题献给柯冈的《小提琴协奏曲》,并于次年首演于意大利米兰.这部作品所获得的良好反响既肯定了杰尼索夫数年来在独奏协奏曲创作技法上的尝试和探索,可以被认为是他数部同类型作品技术和创作思维的总结.在经历了这样的 之后,杰尼索夫开始转变协奏曲的写作思路,他的目光逐渐投向多重协奏曲的创作领域.所以,诞生于同一年的《4把萨克斯和打击乐器协奏曲》无疑成为杰尼索夫暂别独奏协奏曲创作的分水岭.从标题来看,该作品虽然负责主奏的是4把萨克斯,在乐器数量上有多重协奏曲的架构,但其实这4把萨克斯均是由同一位乐手演奏,因而从听觉上这部作品又兼具有以整个萨克斯管乐器组的独奏和6种打击乐器协奏的意味.

1986年和1993年,杰尼索夫又两次调整了他协奏曲类型的创作方向,每次都彰显出他对这一体裁在创作思路、技法、乐器组合以及音乐语汇上的深刻思索和大膽尝试.

三、从整体结构的安排上来看,作曲家并未拘泥于传统协奏曲的结构范式,而是在遵循协奏曲体裁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呈现出“独特的实验性”.{2}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先锋派音乐家们在作品曲式结构的设计上常常追求个性化、不重复性和多样性的写作特点.杰尼索夫的协奏曲创作没有单纯地将传统写作规范和作品各乐章一一对应.除了极少数作品承袭了使用三个乐章的套曲结构之外,更多情况下则大胆地使用了非三乐章的结构设置.而仅有的三首三乐章协奏曲,作曲家也给予了多样化的处理模式:或是对传统协奏曲套曲中“快—慢—快”的速度设置予反其道而行之,或是通过乐章间不间断的演奏方式弱化三个乐章的界限.可以说,杰尼索夫在对协奏曲结构的个性化创意中,通过对作品各个段落的非类型化处理,显示出其写作观念上力求神似更甚于形似的追求.

1.单乐章协奏曲

在整体结构的设置上,杰尼索夫似乎比较偏爱这种形式,在其不同时期的创作广泛使用.单乐章协奏曲在其协奏曲创作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如《大提琴协奏曲》《长笛、双簧管和乐队协奏曲》《大管、大提琴和乐队协奏曲》《双中提琴、羽管键琴和弦乐队协奏曲》《吉他协奏曲》《长笛、颤音琴、羽管键琴和弦乐队协奏曲》等.

这些作品多采用“一个长大的慢板”,{3}并依据三部性的写作原则来架构整个乐章内部的结构.例如:《双中提琴、羽管键琴和弦乐队协奏曲》是杰尼索夫特有的将曲式结构加以延伸的单乐章作品.

杰尼索夫论文参考资料:

论文索引号

结论:杰尼索夫协奏曲创作为适合杰尼索夫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杰尼索夫汉语很好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