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师生绝交论文范文资料 与师生绝交背后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师生绝交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24

《师生绝交背后》:本论文可用于师生绝交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师生绝交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论及人与人之间的绝交,“管宁割席”的典故无疑耳熟能详.曹魏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挥笔写下 《与山巨源绝交书》 《与吕长悌绝交书》,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名篇.在各类绝交情形中,“师生绝交”颇耐人寻味,往往成为时代症候的印记.近现代以来,中国不乏一些师生绝交的掌故,笔者试撷其中几例,希望有一些借鉴意义.

一、道不同,不相为谋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就连有教无类的孔子,也曾对弟子冉求表示厌恶:“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韩愈 《师说》 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近代以来,因“道不同”最终师生绝交的情况较为常见.

袁世凯早年因博取科举功名无望,有心“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于是投奔帮办山东海防的吴长庆.吴长庆与袁世凯养父袁保庆有“兄弟之好”.关照之余,吴长庆还指定状元幕僚张謇为袁世凯授业.张謇发现袁世凯“文字芜秽,不能成篇”,但颇有治军理政之才.后来朝鲜发生政变,吴长庆奉命援护朝鲜,张謇、袁世凯随行,筹划前敌军务.袁世凯有勇有谋,为稳定局势发挥了相当作用.时任清廷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最终将吴长庆调回国内,留袁世凯负责朝鲜一切留防事宜.随着地位不断上升,袁世凯“自结李相”、“露才扬己”,对吴长庆、张謇等人均有所不恭,一改此前谦卑自抑的作风,如写信时对张謇便由“老师”“先生”“某翁”直至“某兄”相称.张謇等专程给袁世凯写了长达数千言的谴责信,斥之为“司马昭”,“事事任性,妄自尊大,威福大我,陵蔑一切,致使将领寒心,士卒怨涕等”有近二十年时间,张袁师徒几乎不再往来.直到清末,两人因支持立宪等政治诉求有共通之处,并且在政商方面可以相互借势,才重新走到一起.

师生以决绝的方式划清界限,借以表明各自的志趣和追求,背后的社会角色扮演和身份地位,往往隐喻着师生之间不同的学术涵养乃至道德水准.但师生间所谓的绝交,更多的是基于道义层面,而非情感世界和生活现实.康有为、梁启超都是跻身政学两界的风云人物,早年在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拜入康有为帐下求学.在 《南海康先生传》 中,梁启超眼中的康有为“品行方峻”,“威仪严整”,“循循善诱,至诚恳恳”.师生两人还咸与维新,推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可谓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但与康有为一贯保皇、拥孔不同,“善变”的梁启超,思想逐渐转向自由、革命,师生之间为此时生嫌隙.1917 年,康有为力挺张勋拥护溥仪复辟,梁启超则入段祺瑞幕府,成为反复辟的军师.梁启超发出 《反对复辟电》:“此次首造谋逆之人,非贪黩无厌之武夫,即大言不惭之书生.”矛头直指康有为.康有为与梁启超尽管在政见上交恶,走上不同的道路,两人的师生情谊却一直延续.康有为七十大寿时,梁启超亲撰 《南海先生七十寿言》,情文并茂.康有为去世后,梁启超闻讯立即汇款以为奠仪,并组织追悼会,设灵公祭,缅怀先师.

“道不同,不相为谋”在俞樾、章太炎师徒身上也有体现.章太炎从游俞樾“诂经八年”,但在沉潜之中保持一种淑世的心态,即所谓“虽著书,不忘兵革之事”,直到剪发去辫,创革命排满之说,横议天下,“以一儒生”而“欲覆满洲三百年帝业”,这与老师的政治立场有所不合.后来,章太炎参与维新遭到清廷通缉,出游当时被日本侵占的台湾,老师批评他“不孝不忠,非人类也”.章太炎最终在 《民报》 发表 《谢本师》,以示脱离师生关系.诚然,章太炎“谢本师”更多的是“叛道”而非“叛师”,丝毫不减他对俞樾道德、学术的尊敬.如得知恩师去世的消息后,章太炎立马写下了 《俞先生传》,对“谢本师”一事避而不谈.晚年章太炎拜祭先师,仍行三跪九叩大礼.

章太炎的革命情结一度趋于保守,1926年,他应“五省联*司令”孙传芳等人“特聘”到南京任“修订礼制会会长”,并于8月9日“晚七时复行雅歌投壶礼”,随即发文表示反对北伐.无独有偶,章太炎的学生周作人闻讯后,在 《语丝》 期刊也发表了《谢本师》,既表示对老师学问教导的感激之情,同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先生现在似乎已将四十余年来所主张的光复大义抛诸脑后了.我相信我的师不当这样,这样也就不是我的师.”周作人此文一出,“谢本师”从此成为师生关系破裂的代名词.出人意料的是,周作人于1944年在 《中华日报副刊》 上发表 《破门声明》,宣称与受业弟子沈启无“断绝一切公私关系”.究其缘由,主要是在周作人看来,沈启无对老师在言行上多有攻击诋毁不恭之处.抗战时期,北平被日军侵占后,周作人、沈启无师徒都曾效力日伪政权,一度为时人所不齿.

二、政治运动情势下的决裂

有“教授中的教授”之誉的陈寅恪,同样有多次“破门”的遭遇.汪篯曾是陈寅恪的门生和助手,有两年多时间吃住在恩师家里,两人经常散步、聊天、探讨学术.1953年,时任北大历史系副教授的汪篯请缨南下中山大学,试图劝说恩师北上进京,出任中国科学院第二历史研究所 (中古研究所)所长之职,他随身带了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副院长李四光的亲笔信.此前,陈寅恪诸多友人如周培源、张奚若、章士钊等多次劝其赴任,均遭到婉拒.汪篯自信满满,不料却遭到恩师当头棒喝,陈寅恪甚至表示“你不是我的学生”,要将汪扫地出门,汪篯碰了一鼻子灰.事后,陈寅恪还是和汪篯进行了一次长谈,后者按照老师的要求,记录下一篇口述长文回京复命,这就是后来著名的 《对科学院的答复》.在答复中,陈寅恪开宗明义:“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 《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中.”陈寅恪提出了北上任职的两项基本条件,其一,“允许中国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其二,“请毛公 (*) 或刘公 (刘少奇) 给一允许证书,以作挡箭牌”.在陈寅恪看来,“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在举国政治运动此起彼伏的年代,陈寅恪的要求无疑形格势禁,他最终也未成行.

师生绝交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师生绝交背后为关于师生绝交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划地绝交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