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抗战时期论文范文资料 与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小学教员经济待遇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抗战时期范文 科目:研究生论文 2024-03-23

《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小学教员经济待遇》:这是一篇与抗战时期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摘 要: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作为较早开辟的抗日革命根据地之一,为适应敌后战争环境的要求,其区域内小学教员的经济待遇状况极具战时特点.薪酬的发放形式、内容、水平等多个方面,都随着战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战时,太行根据小学教员这一群体的经济状况总体比较拮据,但根据地抗日 政府调整改善区域内小学教员经济待遇的努力从未间断.

关键词: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小学教员;经济待遇

抗日战争时期,抗战救国教育方针指导下的太行根据地政府十分关注小学教员这一群体的生存发展状态,而经济待遇问题是其中最基本内容.日军的到来加紧了对经济的掠夺,原来相对统一的薪资发放体制被迫中断.这一阶段的经济待遇发放形式多样,标准也因地而异,极具战时特点.

一、发放形式

太行根据地小学教员经济待遇的基本构成模式为——“工资待遇+津贴补给”.工资待遇的配给方式分薪给制和供给制两种,供给制是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主要的配给方式,薪给制通常分薪金和薪米两种形式.1940年,太行四专署发布的《小学教员服务条例》中不分高初级每月供给小米、杂粮外,初高小校长教员还其按等级发放薪金.[1]具体到各县,太谷、榆次、和顺、辽县等实行供给制,平顺县和平定县在抗战时期都是按等级实行薪米制,黎城1941年薪给制改为了供给制,而昔阳县1938年4月实行供给,六月份就改领薪金,抗战后期形势平稳后恢复供给制.津贴补寄也有分等和定量多种形式,其内容也是多样的.左权县小学教员在供给之后另有分等的冀币津贴,榆社县部分校长教员,每天定量供给之外,月加固定津贴8元[3]587.

“工资待遇+津贴补给”的一般模式并非一成不变.适应战时需要,这种模式经常随形势作出调整.战时根据地经济困难,通常会取消津贴,仅供给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左权县抗战开始时,采取工资供给附加冀币津贴的政策,经过1942-1943年困难时期,1944年只供给小米,取消津贴[2]400.

除了薪资和津贴这两种常规的待遇方式外,还有其他一些加薪加奉方式,如年功加俸.小学教员自抗战开始,连续任期满五年者,第六年起增加原薪十分之一,以后每连续任职满两年,照时薪增加十分之一,但增至第二十年时,即不再增[5]445.还有参加战时工作的奖励.第四专署对小学教员战时能够遵守战时工作细则作分等奖励,甲等奖钞千元,甲等奖状一张,乙等奖钞千元,乙等奖状一张,丙等没有 奖励,只有丙等奖状一张.但对不能执行者也有惩罚,以取消生活费和停止工作作为惩罚方式[6].

私立或民办小学,因其教员大多是自聘的,所以他们生活资料供给方式由私立学校校董事会或和捐资办学民众协商决定,因此更加具有多样性.1945年7月,太行第四专署通令民办小学教员待遇理论和公立学校一致,但具体视情况而定,本村的“发动村民调整代耕”,另会适量供给一部分实物.外村的就需要再和村民商量解决[7].

二、发放机构

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小学教员的薪资福利原则上应和军政干部一样由县抗日 政府统筹,但实际在施行过程中,由于战时各地的相对独立性,各县的情况不尽相同.榆次县抗战期间小学教员每月由村供给小米30—40斤[8].潞城乡村学校教员工资由抗日政府发给,其他各项费用由乡村支付[9].根据地私立民办小学校教员待遇由办学个人或群体发放,但抗日政府会予以规范.如平顺县规定“私立小学教员不得向村要小米,采取轮流管饭办法,富裕小学生(一般说中农以上)管饭两天,贫苦学生(一般说贫农以下)管饭一天,此外每月津贴30元,包括纸笔费,灯油费,生活费等一律在内,并必须订阅新华日报一份(应在此30元内开支),此外不得再向小学生索要任何财物”[10].

三、发放内容

太行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谷子,所以在战争年代小学教员工资和津贴内容,除却货币,一般是供给小米.一些生活必需品的供给也会折合成小米.太行第四专署1945年7月发布的《关于小学教员待遇的具体规定》中,除食粮供给小米之外,关于衣服鞋袜的供给“在今年(1945年)大半年内发鞋两双袜一双、棉衣半身,夏季单衣不另再发,为照顾某些教员的实际困难,可予借一些粮食(100斤以内),作为买布缝衣之钱.以上物品分两次发给,七月份发鞋一双,以市价折合小米30斤,共于鞋一双袜一双棉衣半身则到十月份发给,再按当时市价折成粮食”[7].但也不排除,小米之外也有其他的实物内容作为补充.左权县供给小米之后,还供给一定量的土布[2]400.昔阳县一段时期抗日政府补助教员黄豆[4]776.

对私立民办小学,代耕这样的劳役支付方式或学生家庭的轮流管饭等形式,在当时条件下也在一些地区存在.

四、待遇水平

1938年10月, 在《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指出:“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需要.”[11]598.响应号召,小学教员群体的工薪待遇状况也相应作了适合战时状态的调整,以最大限度地适应抗战,服务抗战,维持国民教育事业的延续.抗战初期,小学教员们每天的供给粮大约在1斤左右,补贴微不足道,温饱尚且不足,更谈不上养家糊口.1941——1942年,经济困难时期,自供自给,政府仅予以少量补贴,小学教员经济待遇更是失去了保障.1942年以后情况有所好转,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条件的相对缓和,同时也可能得益于1941年9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后,对小学教员工作及生活状况相对正规统一化的要求.于1942年10月颁行的《小学教员服务暂行条例》规定“小学教员之物质待遇采取薪给制或供给制,原则以能维持两个人之生活为标准”,“小学教员之津贴,得按高级和初级分别等级,其标准为高级校长教员递差一元.初级分甲、乙、丙三等,各递差一元,不及丙等之代用教员更递差一元”[5]444-445.根据规定,各县相继完善和提高了小学教员的待遇状况.

尽管政府规定如此,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各地方小学教员的实际经济待遇相对于政策而言大打折扣的现象仍属常见.1945年5月第三专署专员武光汤在给杨薄戊主席的关于小教员待遇问题的请示中,强调了小学教员待遇上遇到的困境.“按小学教员服务现行条例,第三章第十一条“小学教员之物资待遇采取薪给制或供给制,原则以能维持两人之生活为标准”,但以目前实际情况来说,小学教员之待遇尚不如政民干部,以武乡对政民干部和小学教员待遇对比计算的结果为例:“政民干部除每月供给三十斤小米外,箪衣每人发九斤半棉花等”[12].尽管《条例》已经颁行将近三年时间,但小学教员的实际待遇状况,非但没有达到“以能维持两个人生活为标准”的程度,每月低于30斤的供给量,维持个人温饱尚且远远不够.小学教员经济待遇的窘迫状态依旧存在.

抗战时期论文参考资料:

抗战精神论文

结论: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小学教员经济待遇为关于抗战时期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抗战时期日本占领地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