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熟人论文范文资料 与熟人社会还是半熟人社会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熟人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3-02

《熟人社会还是半熟人社会》:这篇熟人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摘 要: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推进,农民外出务工长期化、村民之间关联市场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由此导致村民关系日渐生疏,乡村传统文化日益退潮,传统组织和权威弱化,灰恶化现象增多,乡村传统的熟人社会正在向丰熟人社会变迁.

关键词:自然村;熟人社会;半熟人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6-0086-04

村民和村民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研究和了解中国乡村人际关系发展变迁的状况,正确把握当前乡村社会的性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那么,中国乡村人际互动关系如何?学界对此问题的解答可谓见仁见智,概而言之,大致可分为三种:熟人社会、半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

一、相关概念的理论说明

1.关于乡村.一般来讲,乡村即农村,乡村社会即农村社会.在转型时期的研究语境之下,乡村的界定比较复杂.1984年,我国正式撤社建乡,人民公社解体,在原来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的基础上,相应设立乡镇政府——村委会(行政村)——村民小组(自然村).在此语境下,对“乡村”的界定至少有三种情况:(1)乡,特指乡镇政府,村,特指行政村.如徐勇教授就曾先后提出乡村治理的“乡政村治”模式和“县政、乡派、村治”模式.(2)乡村包括行政村和自然村.贺雪峰教授即持此意.(3)乡村即传统农村仅指自然村,这是最基本、最广泛的一种用法,本文即采用这种用法,探讨的主要是转型期自然村的人际关系变迁.

2.关于熟人社会.费孝通先生曾对中国乡村人际关系问题做过长期研究.费先生认为,以农为生,世代定居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1)每家所耕地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2)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3)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4)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地方一代一代地积下来,成为相当的村落.”“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村民彼此了解和熟悉,成为一个“熟人社会”显然,费孝通先生研究的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农村社会,传统农村的封闭性和稳定性,决定了乡村人际关系具有熟人社会的性质.

3.关于半熟人社会.贺雪峰在借鉴费孝通先生“熟人社会”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半熟人社会”这一新概念.他认为,“在当前的中国农村,熟人社会的礼治秩序和长老统治早就解体,自然生成信用的规矩也已不太可靠.惟一比较可靠地是大家相互之间仍是熟人,各自不仅了解对方的才干和人品,而且清楚对方的身家、财产及亲友关系.这种熟人社会已和传统时代的熟人有所不同”.“自然村的熟人因为拥有村落共同的生活空间,而且相互知根知底”,“可以构建一个和谐而稳定的熟人社会的秩序出来.”“行政村作为规划的社会变迁,虽然拥有相同的行政空间,却可能缺乏共同的生活空间,等结果,行政村虽然为村民提供了相互脸熟的机会,却未能为村民相互之间提供充裕的相互了解的公共空间.”“对于这类行政村,不可以称为‘熟人社会’,却可以称为‘半熟人社会’.”由此可见,贺雪峰对当前中国乡村性质的研究采取了“两分法”:自然村是熟人社会,行政村是半熟人社会.这种两分法契合了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农村的状况,那时社会转型刚刚开始,农民尚未大规模流动,行政村是个半熟人社会,但自然村依然保持着熟人社会的性质.然而,贺雪峰没有注意到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快速转型给自然村人际关系带来的巨大影响.

4.关于陌生人社会.徐勇和徐增阳则以20世纪90年代后农民大规模流动为背景,分析了农民流动对乡村的性质影响,也采取了两分法:对于农民流出地来说,“长期离开家乡在外务工的过程使他们难以在每天的交往过程中保持和家乡的紧密联系,家乡已经成为记忆中的‘陌生人社会’”;对于农民流人地来说,“外来农民的流入.使农民流人地农村社会由过去的亲缘性的‘熟人社会’变为地缘性的‘陌生人社会’”.可见,他们注意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快速转型转型对乡村社会性质的影响,从农民流动的视角,将自然村界定为陌生人社会.然而,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因为对于农民流出地而言,留守农民之间是熟悉的;对于农民流人地而言,当地农民之间还是熟悉的,即对一部分人来说,自然村是熟人社会,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则是陌生人社会,自然村已经从熟人社会演变为半熟人社会.

二、乡村人际关系变迁及表现

解放前旧的传统农村社会,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村民安土重迁,好古尚德,依礼而治,可谓熟人社会.人民公社时期,严格的户籍制度、严密的生产队组织、集体劳动和生产队之间的劳动竞赛,使村落共同体在土地共有、集体劳动的基础上得以维持,甚至被强化.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系列现代性因素的渗入,传统乡村共同体日益解体,自然村熟人社会日益半熟人化.

1.村民关系日渐生疏.传统乡村熟人社会中的“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地接触中所发生地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淘炼出来的结果.”在传统农村社会,村民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联系紧密,关系亲密,相互信任.20世纪90年代后,大量青壮年农民长期在外务工,他们的生产生活和乡土分离.这样,村民就分裂为两大群体:留守群体和外出打工群体.留守村民们依然共享村落共同的生产和生活空间,密切接触,知根知底,因此,留守群体仍然是熟人社会.但是,在留守村民和外出打工村民之间,在打工村民之间,已经无法保持长期紧密的联系,即使过去知根知底,但现在也只是面熟而已,尤其是外出打工村民,其人品、才干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其工作、收入、财产和社会关系已经不为其他村民所熟知,村民之间关系日渐生疏.

2.乡村传统文化日益退潮.传统自然村落具有文化共同体的性质,全体村民累世聚居,产生了对村落生活的一致认同,形成了村落共同文化,构成了村民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信任的精神纽带.传统村落的共同文化往往固化为共同遵守的各种风俗、习惯和仪式.其中,最典型的是祭祀、节日、祝寿、婚娶、丧葬等活动仪式.在传统乡村社会,这些活动仪式是村落的大事,全体村民共同参和,分工协作.这种共同参和、分工协作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村民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信任关系,村落传统文化构成了村落共同体的内在强化机制,维系着村落共同体的长久存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整体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尤其是农民大规模的流动,现代性因素对传统乡村文化的解构作用日趋强烈.随着村民的流出和外来文化的渗入,各种风俗、习惯和仪

熟人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熟人社会还是半熟人社会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熟人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熟人英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