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熟人论文范文资料 与半熟人社交:网络社交的新走向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熟人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20

《半熟人社交:网络社交的新走向》:该文是关于熟人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匿名社交软件在2014年引发热潮,它化解了人们自我表露的需求与熟人社会压力之间的冲突,满足了人们窥视隐私的乐趣.在经历了内容的管控和最初的新鲜感之后,人们希望通过匿名社交排解孤独、消除焦虑、满足好奇的可能性降低,再加上安全性、道德责任的隐忧,用户活跃度下降,匿名社交的价值和前景引起了业内的反思.

关键词:匿名社交;半熟人社交;自我表露;孤独;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G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0-0057-02

一、匿名社交的辉煌与落寞

2014年,匿名社交成为一种现象级的社交方式,这是一种以用户手机通讯录为基础的软件,用户可以看到手机通讯录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在软件上的发言,并可进行“点赞”和“评论”的互动,但是所有的发言都是匿名的.2015年4月29日,匿名社交应用Secret的CEO大卫·贝陶(Did Byttow)宣布,他将关闭公司.Secret最鼎盛时期,在巴西、瑞典、以色列、墨西哥等8个国家苹果商店下载榜名列第一.从排名第一到停止运营,这样的转变仅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Secret的国内学习者——“无秘”(原名秘密)在经过2014年引发了爆炸性关注后,现在在中国苹果商店社交类软件的排名在120~150名徘徊.

“匿名”——在网络上并非一个新概念.Web1.0时代的论坛、网络聊天室,Web2.0时代的聊天软件陌陌,和微信的摇一摇、位置分享功能,都是匿名化的社交.到了2012年,Whisper在美国上线,推出了纯陌生人的匿名状态分享服务;2014年1月,Secret软件提供基于手机通讯录的匿名状态分享,网络社交进入了半熟人的阶段.

匿名社交消解了自我表露的需求与熟人社会压力之间的冲突,在强关系和弱关系之间界定出一个中度关联的社交层次,满足了人们对自我隐匿的需求和窥视他人的乐趣,也规避了暴露真实的麻烦.然而,如同众多昙花一现的互联网产品一样,匿名社交软件迅速地淡出人们的视野,Secret的关闭更是令匿名社交这块灰色领域更加前途未卜.是什么原因导致匿名社交迅速地退热?在技术驱动的互联网环境下,匿名社交今后的立足之处又在何处?

二、匿名社交热潮回落的反思

(一)失落的社交动机

匿名社交软件在上市之初,凭借内容的话题性迅速扬名,激发了用户人性中的恶之花.与传统的网络论坛相比,这些满足人们窥私乐趣的内容有可能来自自己认识的人,加速了匿名社交引起关注的速度.流言、爆料、虽然具有显著的短期效果,但是在最初的新奇感过去之后,用户对匿名社交的关注度急剧下降,活跃度减低,体现出用户窥探动机期望未被满足之后的失望.

首先,经过运营商在内容上的把控,眼球性信息减少;再加上用户新鲜感渐减,内容生产数量下降,互动频率减少;使用匿名社交的根本动因——自我表露和窥私做到不到满足.社交软件的生命在于信息的自主生产、二次传播和再生产,缺乏活跃度是社交软件的死穴.社交软件是群体性使用,当用户积极性下降,就步入恶性循环中,导致进一步的活跃度下降.

其次,匿名社交软件在短期内凭借大量负面信息获得爆发式的传播效果,但是过于强烈的刺激之后反而带来逆反应和无反应.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互联网让人们丧失共情能力,也就是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的能力正不断降低.互联网让人们对负面社交缺乏同理心,在“强关系”社交圈中,人与人之间存在情感的基底;在那些基于兴趣、爱好、利益而架构起的“弱关系”圈中,人和人之间具备的共同价值观念和利益点.在半熟人社交里,这些维系人际关系的精神关联都不存在,使做到匿名社交里负面信息的被接受程度低,人们不愿意为彼此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情感,甚至对痛苦不具备感知能力.再加上部分用户在匿名空间里无所顾忌,伤害了其他用户的情感,破坏了匿名社交空间的环境质量,减低了用户对匿名社交的依赖.为了梳理社交环境,“无秘”为每个用户设置了“人品值”,并有对应的奖惩规则,但是后台算法的不精准,导致了一些误判,影响了用户的忠诚度.

(二)信息过度消费的后果

人们进行社交生活是为了工作上的问题解决,生活上的情感维系,放松心情也提升自我.但是匿名是一把双刃剑,在表象的满足感之后,也存在种种弊端.

1.孤独感

人们社交很大程度是为了摆脱孤独感.现代社会,人们的物理距离增大,交流成本大、难度高.于是转而依赖虚拟社交排遣拉近心理距离.希望通过虚拟社交拉近关系、排解孤独.但是在一项关于大学生网络聊天中的自我表露与孤独感之间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却做到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生与现实中结识的朋友自我表露与孤独感之间呈负相关,但相关不显著;大学生与网络中结识的朋友自我表露与孤独感之间显著正相关.[1]”也就是说:跟熟人的自我表露并不能明显销蚀孤独感,而跟陌生人表达自我越多反而越孤独.匿名社交里,人们心理的出发点就是矛盾的.一方面从他人的反馈中找到自身的存在感,期望与他人产生互动,消解孤独.但同时又希望隐匿,一旦发布的内容引起多方关注,便觉做到超出承受范围,产生抵触心理.匿名社交始于隐含着的戒备心,看似亲昵的人际关系只是一个繁荣的幻象.

2.焦虑

当人们把精神上的困扰以匿名的方式发布在网络上,实际上是期待排解现实世界的焦虑;表面上这些焦虑做到到一定程度的消解,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挽救内心的顽疾,因为焦虑不可能被这样浅层次的匿名社交而消除,甚至可能被复制.在“无秘”的互动提问功能里,有一个问题是邀请好友说说眼中的自己,做到到的答案是匿名的,也只有提问者自己可以看到答案,但是人们真的可以希望看到这些答案,还是只希望看到自己认可的他人眼中的自我?如果信息反馈内容和自身的价值观念产生重大分歧,焦虑感油然而生.

熟人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半熟人社交:网络社交的新走向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熟人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熟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