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岭南瑶汉互市论文范文资料 与岭南瑶汉互市和瑶族生计模式转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岭南瑶汉互市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2-19

《岭南瑶汉互市和瑶族生计模式转型》:本论文可用于岭南瑶汉互市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岭南瑶汉互市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摘 要]岭南瑶汉互市是瑶汉两族历史上最重要的交往方式和经久不衰的经济关系.瑶汉互市加速了瑶族生计模式的转型,促进了瑶族商品生产的发展.瑶族生计模式转型刺激了圩市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瑶汉互市活动的繁荣,密切了瑶汉经济联系.岭南瑶族生计模式转型力度的大小和瑶汉互市程度的高低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生产力愈发达的瑶族地区,其生计模式转型的力度愈大,瑶汉互市的程度愈高.

[关键词]岭南;瑶汉互市;圩市交易;生计模式

[作者]严雪睛,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学专业硕士生;容婷,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和社会学学院2008级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研究生,广州,510665

[中图分类号]F06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1)01-0169-005

岭南瑶族和汉族互市的历史由来已久.自瑶族居住岭南以来,岭南瑶汉互市方式经历了圩市贸易到驻扎商、行脚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瑶族生计模式发生了转型.瑶族生计模式的转型反过来又影响着岭南瑶汉互市的深度、力度和广度.本文通过搜集、整理资料,结合社会调查实证和语言学知识,重点研究自明代以来至解放前夕这一段历史时期岭南瑶汉互市和瑶族生计模式转型的关系问题.

一、岭南瑶汉互市加速了瑶族生计模式的转型

考之史笈,自明代以来,岭南瑶汉互市活动较为频繁.关于岭南瑶人和汉商交易课税之商品,《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已有明确记载:“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提督都御史郑纲,巡按御史潘季顺用肇庆通判刘用章议,税德庆瑶山楠漆等物,以补虚粮,民以为便等随据厢乡呈称,瑶山出产,不止楠漆,此外又有砂仁、黄蜡、蜂蜜、皮张、黄藤、木竹等项花利,呈乞申请并抽,以补充荒粮.岭西道行府核实,于泷水江口听货物自至,带同商人到军投单,委官盘验,照例抽纳,具数登记,循环按季缴道稽查,及令该州印给号票,商人报照,使上下水巡司收验,如无号票,即系私通,按问如律.抚按详允施行.”

从上述文献记载看,瑶人在互市中所提供的商品多为楠漆、砂仁、黄蜡、蜂糖、皮张、黄藤、木、竹之类,说明瑶人此时是以林产品经营为主要生计模式.

此外,岭南各地方志关于瑶汉互市的记载颇多.《广东通志》云:“曲江县瑶人,居县属之西山,等能作木器,舁负趁圩以易盐米.”“乳源县瑶人,居深山中,等熟瑶常出贸易,等时有往来城乡,和民人市易盐米者.”“增城县瑶人.在增城者,居县属适境山岩间,等或携瓠贮茶,以售于市.”《韶州府志》载:“瑶人等性亦巧,或制器以易盐米.”《曲江县志》亦载:“瑶人等俱居县西北境,等巧者制器易盐米,等平时多出桂头圩贸易,或负药入城,药治颇效.’’

从互市中瑶人所提供的商品来看,主要是木器、茶叶、药材等,其生计模式主要还是以山林耕耘为主.

根据调查资料,明代中叶以后,居住在广西大瑶山的瑶人,由于封建统治者封锁大瑶山,瑶人为了免于饥寒,其生计模式主要是种植粮食、棉花.随着封锁政策的松弛,由于瑶山边缘紧邻汉区,瑶汉互市活动必然迅速发生.瑶人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通过互市获得,汉区需要的土特产,也是通过互市从瑶人手中获得.随着瑶汉互市的频繁,瑶人的土特产销路好,刺激了瑶人生计模式的转型.大瑶山瑶人依靠当地大量土特产的资源优势,非常重视土特产的生产,种棉织布的积极性逐渐下降,停止或逐渐减少棉纺织生产.这种生计模式的转型是瑶汉互市的直接结果.随着瑶汉互市的频繁,瑶人的生计模式逐渐发生变化.据调查考证资料,岭南广东排瑶农具的种类和形制以及耕作方法等等都和周围汉区如三江、寨岗等地相同,这可以说明此类农具是和汉人互市中购来的,且耕作技术也是从汉族那里学来的.从语言材料看,排瑶语言中的犁、耙和犁田、插秧等词汇都是使用汉语借词,这也证明瑶族原来没有这种农具和农活,都是和汉族互市获得的.这说明当时广东排瑶生计模式出现较大变化,以农作物种植生计模式为主.

明清时期,圩市贸易兴盛.《连山县志》(卷六·艺文志)上有诗云:“贸迁团野市,嘈杂万山中;老少摩肩集,民瑶担荷通”(清·康熙·张世谦《太保圩》)“趁圩茶笋裹棠梨,换酒郸筒络绎提.更是绣裙蛮小女,也随人卖亚冠鸡”.(清·乾隆·谭有德:《咏太保圩》)

诗中描述康熙、乾隆盛世,在此万山之中,圩市贸易已相当兴旺,出现了摩肩担集,换酒卖鸡的热闹场面.

“自乾隆年间,象无等山瑶人犹有负瑶布、木器,出长安、金装两圩交易”.连地处偏僻的象无山瑶人也出入圩市进行商品交易,足以说明当时圩市贸易的繁荣景象.

圩市贸易的繁荣,促进了瑶汉互市活动进一步深化,从而加速了瑶族生计模式的转型.大约在清代中叶,连县的洛阳圩作为集市圩场,在瑶汉互市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此后,先后兴起的一些圩市,在瑶汉互市中都扮演重要角色.

清末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广西和广东瑶族聚居的瑶山附近,均设有瑶汉商品互市之所,如防城的那良圩和滩散圩、宜山县龙头圩、曲江的桂头圩及一六圩、乐昌的杨溪圩、乳源的乌坑圩.这些圩市,不仅为瑶人商品交换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还促进瑶汉经济互惠互利发展,推动和催化瑶族生计模式转型.其中,广西恭城县三江瑶族地区,在1922年黄坪圩兴起前,瑶区没有圩市.瑶人要去莲花、富川、钟山等地圩市出卖桐、茶等农产品,换取食盐、衣裳等生活资料.1922年黄坪圩兴起后,三江瑶人在黄坪圩和汉族进行商品交易.随着交易的频繁,三江瑶人生计模式出现了变化,其生计模式主要以茶叶、油桐等经济作物种植为主.

位于广西贺县西部黄田圩,在民国时期瑶汉互市活动较为频繁.圩市除了各种类型的铺子外,还有各种商行.其中竹木器行,多是新华和浩洞的瑶人挑来的货物.根据调查资料,每到圩日,新华和浩洞的瑶人挑来的山货,摆满了一条街,长达百公尺.在圩场中,汉人需要的牛弓、牛藤和扁担,多由瑶人出卖.瑶人购买需要的生活资料,如盐、油、布匹、火油、丝线及生产资料,如锄、铲等等.瑶汉两族商品互市的快速发展,直接促进了当地瑶人生计模式的转型.贺县瑶族地区由于药材、茶油、桐油、茶叶等经济作物产量大,销路好,因此,瑶人以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作为主要生计模式.位于贺县西北部的里松圩,是新华瑶人和汉人商品互市的重要圩市.新华瑶人每次来里松圩赶圩的多达200多人,他们在圩市出卖的主要是山货,有桐子、药材、木柄、扁挑、牛弓、竹笋等,购买的有布、火油、火柴、盐、农具及其他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瑶汉互市活动的频繁,客观上加速了瑶族原有生计模式的转型.

瑶汉商品互市,除了瑶人亲赴汉人的圩市直接交易外,还有一种专门以负贩为业的汉人行脚商(货郎担),穿梭于市镇和瑶区,互通有无,给瑶人带来购物便利.特别是在剿瑶封锁瑶人出入及土匪、强盗横行等非常时期,行脚商在沟通瑶汉经济交流、促进瑶族生计模式转变等方面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如广西恭城县三江瑶族地区,在黄坪圩兴起前,有来自湖南、广州、莲花、富川、钟山等地的行脚商进入三江瑶区,和瑶人交易.解放前广西南桂乡由于无工业和手工业,所需日用品以

岭南瑶汉互市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岭南瑶汉互市和瑶族生计模式转型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岭南瑶汉互市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岭南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