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重构论文范文资料 与公共空间重构和乡村秩序整合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重构范文 科目:论文范文 2024-03-29

《公共空间重构和乡村秩序整合》:本文关于重构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村落社会传统公共空间衰落后,小卖铺成为了新兴公共空间,它具有农村初级交换单位的经济功能、公共文化复兴场域的文化功能、农村权力文化网络的社会功能.以小卖铺为中心,以周围最远的进店农户为边界,其所覆盖到的地理范围就是小卖铺辐射圈,村落形似以公路为竹签、以每个小卖铺辐射圈为“糖葫芦”串成的“糖葫芦串”.每颗“糖葫芦”是村民的生活单元,也是地形相似、信息相通、规模适度的乡村治理单元,它将范围过大的村庄切割成多个“熟人社区”,有利于节约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成效,整合乡村秩序.

关键词:小卖铺; 小卖铺辐射圈;公共空间; 乡村秩序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16)06-0029-008

一、研究缘起和文献综述

近年来全国很多地区乡镇体制改革都是以“撤区扩镇”、“并乡合村”作为重要改革举措,以此来节约行政成本,扩大公共服务的规模效应.如2015年湖南省进行了大规模的乡镇区划调整,到目前为止,湖南省合并乡镇500个以上,减幅约25%;合并建制村16000个以上,减幅约39%.“并乡合村”固然节约了行政成本,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村庄合并后村庄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变化,每个行政村村民数量增多,村庄中的“半熟人社会”现象越来越明显,合并进来的新村民互不相识,更不用说彼此互动、协商了.在新的农村社区中,缺乏互动基础的村民如何形成社区认同?缺乏社区认同的村庄如何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兴建公共事业,实现公共利益,构建出良好的乡村社会秩序?本文拟从公共空间的视角来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本文所指的公共空间,在概念上和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公共领域”有密切关联,但也有着本质不同.哈氏的公共领域指的是“政治权力之外,作为 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和政治的活动空间”.[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页.哈氏公共领域理论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中国学界将这一理论本土化时,考虑到国内没有西方国家和社会的严格分野和成熟的市民社会,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公共领域,但却有功能类似的公共空间,遂对“公共领域”的研究逐渐转换到“公共空间”的研究.本文的“公共空间”是指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并在其中进行各种思想交流的场所,以及在这些场所中产生的一些公共性活动.

关于农村公共空间的研究,学界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农村公共空间包含庙宇、院坝、茶馆、家庙宗祠、集市、红白喜事、水井、田间地头等,张良将其分为信仰型公共空间、生活性公共空间、生产性公共空间、娱乐性公共空间、政治性公共空间.张良:《乡村公共空间的衰败和重建》,《学习和实践》,2013年第10期.学界对这些公共空间有精彩的论述,王迪考察了成都社会下层民众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重点聚焦到茶馆这一特定的公共空间,详细分析了1900-1950年期间成都公共生活的微观世界;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还有学者从公共空间的变迁和社会秩序的生成角度分析了江南、川西、赣中南的茶馆.朱小田:《近代江南茶馆和乡村社会运作》,《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5期;吕卓红:《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 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戴利朝:《茶馆观察:农村公共空间的复兴和基层社会的整合》,《社会》,2005年第5期.赵世瑜则从中华帝国晚期时代的民间庙会这一公共生活空间向外延伸,探索了明清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众生活和大众文化;赵世瑜:《狂欢和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和民间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刘铁梁通过浙南庙会仪式考察了村民公共生活的展演.刘铁梁:《作为公共生活的乡村庙会》,《民间文化》,2001年第1期.胡英泽探究了水井和北方乡村社会,研究了中国近代水井制度和北方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村际关系的关联.胡英泽:《水井和北方乡村社会 》,《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吴毅考察了红白喜事作为精神交流共同场域的作用.吴毅:《公共空间》,《浙江学刊》,2002年第2期.吴晓燕通过对四川乡村集市的纵向历史演进和横向运作规则的详尽考察,还原了国家和乡村社会关系的变迁图景.吴晓燕:《集市政治——交换中的权力和整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关于公共空间和乡村秩序的关联研究,学界呈现出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认为在现代化的侵蚀下,农村传统的公共空间已经式微,新的公共空间尚未建立,农民的公共生活衰败,由此影响了农村社会秩序.董磊明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益向乡村渗透的市场经济因素和导致乡村组织权威不断衰弱的农村政策使得公共空间不断萎缩.”董磊明:《村庄公共生活的萎缩和拓展》,《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吴理财从公共文化生活的角度指出农民私性文化发达,公共文化生活严重衰落,公共空间缺乏,公共性消解加剧.吴理财:《农村公共文化日渐式微》,《人民论坛》,2006年第7期.张良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在个体化过程中逐渐走向衰败”,信仰性公共空间衰弱,娱乐性公共空间减少,生产性公共空间消失,政治性公共空间有限.张良:《乡村公共空间的衰败和重建》,《学习和实践》,2013年第10期.申端锋观察到村庄公共空间的缺乏使公共舆论缺位,导致农村严重的*危机.申端锋:《民俗的式微和乡村文化的重建》,《调研世界》,2007年第8期.王玲认为当全能主义国家在农村退场之后,社会力量并未发展成熟,村庄公共空间越来越少,乡村社会遭遇了失序和断裂.王玲:《村庄公共空间:秩序建构和社区整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二种意见则另辟蹊径,“华中乡土派”认为农村公共空间并没有消失,农村坝、屯、冲、湾、楼栋等公共聚落空间还有不同的地域存在,并围绕这些公共聚落空间载体形成了坝自治、屯自治、冲湾自治、楼栋自治等新概念,肯定了现在农村中这些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对乡村秩序型构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村民自治单位下沉的新思路,拓展了公共空间的研究范畴.邓大才:《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的条件研究》,《政治学研究》,2014年第6期;徐勇:《培育自治:居民自治有效形式探索》,《东南学术》,2014年第5期.

重构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公共空间重构和乡村秩序整合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重构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解构与重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