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理性认识论文范文资料 与理性认识学生好和教师会教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理性认识范文 科目:论文摘要 2024-02-27

《理性认识学生好和教师会教》:关于免费理性认识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理性认识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摘 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一名言是在公眾舆论场合或专业讨论时,针对教师的能力水平及付出的评价,内涵上更多具有问责或追责含义,一定程度造成了对教师的伤害.这是对该名言的理解存在着偏差,把学生成长的所有“教”都理解为学校教育,或狭窄地理解为学科教学,或是认为教师万能;把学生的“好”理解为分数高,没有全面发展的观点,无视学生发展的暂时性困难.应正确认 识学生的“好”和教师的“会教”,用好这一名言,促进教师的教,还教师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

〔关键词〕认识偏差;分数教育;教育困境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1-0059-03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一名言是在公众舆论场合或专业讨论时,针对教师的能力水平及付出的评价,内涵上更多具有问责或追责含义.被追责或问责的教师因已尽最大努力,外人却把学生没有教“好”的责任全部推给教师,认为是教师水平有限、付出或作为不够,“不会教”.对此,教师的感情是复杂的,付出巨大却难以“教好”学生,因而对这句名言充满反感和无奈.

出现此情况,最大的原因是名言使用者对名言的理解出现偏误,对学生的“好”、教师的“会教”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对“教”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学校教育包揽“教”的全部

有的人对学校教育功能的认识是有问题的,把教育理解为单一的学校教育,认为重视教育就应把孩子完全塞给学校,学校教育应包揽孩子成长的全部责任.

其实,一个孩子的成长,只寄希望于学校教育,绝对地依赖学校教育,是不现实的.学生的成长,受多方面教育因素制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德国有的省为了加强劳动教育,把家长指导孩子参加劳动写入法律;英国对睡懒觉影响孩子起床上学的家长处以罚款”[1].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构成学生教育的全部,在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起着不同作用.

学校教育只是学生成长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阶段.学生成长的某些阶段,起着关键性影响的,如情感教育、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家庭教育作用更大.如果家庭关系隐藏着不和,或是父母生活习惯不良,对孩子监管粗暴,就会影响学生,学生的发展就显得异常坎坷和艰难.

学校教育因其集中授课,在文化教育方面有优势,其他方面教育就可能是受限的.如家庭教育、亲情教育,即使是学校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工作,因缺少直接具体的媒介因素,免不了以说教代替亲情接触,有效性不高.如价值观念教育,因社会功利等不良风气波及校园,影响学生的发展,学校在这个方面的教育作用有时就很有限,而家庭、父母的影响有时就更为直接.

对教育的认识偏差亟须纠正,因这样的认识会妨碍家庭教育建设,也不利于学校教育之外的学生外部健康教育环境建构.

(二)“教”就是学科教学

有的人把文化教育当成是教育的全部,教育就是学科教学甚至是主科教学,分数高即优秀,即教育的成功.持这种认识的不在少数,民间或社会的奖学对象,就是高、中考状元等主科高分学生,这种奖励助推了社会认识的偏差.

教学和德育是学校工作的“两条腿”,德育是学生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而德育工作往往不在或少在“教”的范畴内,且已成为不可否认的社会现实.政府及学校相关德育部门例行的青少年美德教育或模范评选,往往显得虚泛,显得苍白无力.于是,现实中缺少德育研究,缺少德育成功的案例及典型.相比于学科教学研究,德育没有系列有效的建构,德育工作及其研究在学校里很难摆上重要位置.唯分数论的舆论环境,消解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产生的恶性循环,使德育工作愈加式微.

(三)教师“教”的万能

有的人认为教师的某一教学活动应完美,应能解决教育的全部问题,否则是“不会教”.教师教育教学上面对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这只是主观愿望主观努力.某一教师的某一具体或个别的教学活动,教育效果是极其有限的,只能是教育中的一个维度,或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其中的一个点,不可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不可能是教育的全部.夸大个别教师某一节课或某一活动环节、步骤的作用,认为教师某一具体教学活动即能解决学生发展中问题,这种认识是不理性的.

以“教育万能”或“教师万能”乃至“教学活动万能”“教学细节万能”来“管、卡、压”教师,把一个人的发展归因于某一教师,要某一教师的某一具体教学活动来担全责,学生某一点学“不好”,就指责教师“不会教”,既不合理也不客观.

二、对学生“好”的认识偏差

(一)高分才算“好”

典型的唯分数论,单一地认为分数高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某一学生即使全面发展了,综合成绩好,但某一学科分数不高,就很难跻身于“好”的行列.

人的发展是多元的,文化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某一学科或细至某一部分的知识,在其人生历程中的意义甚至可以忽略.就人的生存发展看,文化成绩之外的“短板”更可怕.假如某一学生只有分数高,但交际能力有问题,人际关系差,难以协调工作关系,生存困难,要做出应有的社会贡献都会发生困难.这样狭窄的“好”是不能算“好”的.

甚至有偏执的唯分数论,认为分数第一之外的都“不好”,陷入因“好”而“不好”的怪圈.认为只有分数最高才算“好”,一有成绩数据就排名,只有第一名才“好”,其他名次,相对而言就“不好”,结果是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好”.且做推而广之的判定,进而认定大部分学生不好、班级不好、教师不好,学校不好.

(二)无视潜在或隐性的“好”

学习过程中,学生看似不懂,但学习需求已被唤醒,他们面对困惑跃跃欲试,充满积极探索的 ,学“好”的条件充分,学“好”的结果也就指日可待.从这种现象看,学生的“好”不一定是显性的,很多情况是处于隐性状态的.假如无视隐性的“好”,不以此为基础组织学生学习、发展,那么教学的凭借、起点就无以确定,教学组织就无以进行.无视隐性的“好”,完全抹杀这些“好”,既不理性,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理性认识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理性认识学生好和教师会教为关于理性认识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