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魏晋南北朝论文范文资料 与魏晋南北朝之前诗言志内涵流变探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魏晋南北朝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4-10

《魏晋南北朝之前诗言志内涵流变探析》: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魏晋南北朝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诗言志”作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其所言之“志”的内涵,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经历了集体意识的“神人以和”、工作职责的“讽颂治国”、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3个阶段,所言之“诗”的创作者,也相继经历了巫祝集体创作、采诗官的职责创作、个人自由创作的变化.

关键词:诗言志;神人以和;讽颂治国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7-0099-03

学术界普遍认同朱自清先生提出的观点——“诗言志”是中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但是对“诗言志”之“志”和“诗言志”之“诗”的内涵界定却一直存在着争议.探讨“诗言志”范畴,关乎了诗的源头和本质,关乎了上古时期“诗、乐、舞”同源的现象,关乎了君民的治国安邦愿望.对于“志”内涵的理解,有两种较为普遍的认识:一种认为“志”是排斥个人情感的理性意志;一種认为“志”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文中不再将“诗言志”之“志”分为理性意义或感性意义来理解,而是在尊重原著、尊重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厘清“诗言志”内涵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的发展变化情况.

一、《尚书·尧典》:神人以和

“诗言志”范畴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时人对“诗”内涵的界定和当时的所谓“诗”“乐”“舞”一体,以及“诗、歌、声、律”一致的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为“乐”之目的乃是教育贵族子弟.《尧典》中曾经这样记载道:舜帝任命夔作典乐之官,用音乐教导年轻人,让年轻人具有宽厚雍容、严谨肃穆、刚强正直、豁达大度、不傲气逼人的品格.音乐具有这样功能的原因乃是“和”,即音乐陶冶人之性情,不可不及或太过.

其次,时人认为“诗、歌、声、律”是一致的,强调为“诗”的最终目的乃是“神人以和”.如何形成“神人以和”呢?《尧典》回答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等神人以和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1]“乐”之“和”是为教育贵族子弟,为“诗”的最终目的乃是“神人以和”.音乐可以把“胄子”教育为品行高尚的人,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百兽和神明.所谓“教胄子”“悦神明”“化百兽”皆由“乐”之“和”达到,而“乐”的核心是“诗”,“诗”的核心是“志”,因而“诗言志”之“志”是为了“感神明”“化百兽”“教胄子”,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神人以和”.

最后,当时的诗或有关论述也印证了“诗言志”的目的是为了“神人以和”.如:“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伊耆氏蜡辞》)[2];“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山海经·大荒北经》)[3];“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古乐》)[4]以上3例中,有的是先民祈求农物丰收的祝祷;有的是先民集体的咒语;有的是颂神祭祖、祝祷丰年的祷文;先人的这种表述都是指向神的,希望通过“诗”的形式达到集体的目的.还有,《礼记·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等”[5].此处,“诗乐舞”一体,“诗”言人心中之感化神明之志;“歌”咏诗之声;“舞”动神之容.“诗”只是器皿或者工具,是承载集体志向的.再有,李泽厚认为:“等当时所谓的‘诗’,是在宗教性、政治性的祭祀和庆功的仪式中祷告上天、颂扬祖先、记叙重大历史事件和功绩的唱词.它的作者是巫祝之官等”[6].那么,显而言之《尚书·尧典》的“诗”是“巫祝之官”的祷告之词,“志”是“巫祝之官”表达的“神人以和”的愿望.

上述可见,《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明显的集体功利色彩,诗歌的创作者也往往是能够通向神灵的巫祝,“诗”言“志”的目的是为了“神人以和”.

二、《诗经》:讽颂治国 献诗陈志

东周末年,有实力的诸侯王取代了相对统一的周王朝,士大夫们陆续登上历史舞台,“诗言志”内涵也发了变化,由《尚书·尧典》中“神人以和”的集体意识逐渐转化为《诗经》中“讽颂治国”“献诗陈志”的具体治国理想,即对“诗”所言之“志”有了具体的界定.

就目的而言,“诗言志”之目的是讽颂治国.“诗”言“志”的内容从“神人以和”到“讽颂治国”的变化,究其缘由而言,乃是此时天子失志.《诗经》收入诗歌305篇,就内容而言分为“风”“雅”“颂”3个部分,其中“颂”诗有40篇,主要内容是关于宗庙祭祀的.“颂”诗的创作目的已经由“取悦神明”到“讽谏帝王诸侯”.

朱自清在《诗言志辨》中通过分析《葛履》《墓门》《四牡》《节南山》《何人斯》《巷伯》《四月》《卷阿》《民劳》《桑柔》《崧高》《烝民》12首诗歌,强调了“这些诗的作意不外乎讽和颂,诗文里说得明白.所以‘言志’不出乎讽和颂等”[7].再结合《毛诗正义》对这12首诗的做诗目的之分析:《葛屦》,刺褊也等《墓门》,刺陈佗也等《四牡》,劳使臣之来也等《节南山》,家父刺幽王也等《何人斯》,苏公刺暴公也等《巷伯》,刺幽王也等《四月》,大夫刺幽王也等《卷阿》,召康公戒成王也等《民劳》,召穆公刺厉王也等《桑柔》,芮伯刺厉王也等《崧高》,尹吉甫美宣王也等《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等[8]可看出,“讽刺”的9首(刺天子6首,刺诸侯2首,刺卿士1首),“颂”的3首都是指向天子,但皆为个人好恶,和治国无关.这里讽颂的对象主要是天子、诸侯等人,讽颂的目的是让统治者可以好好治理国家使百姓过上好日子.

就来源而言,朱自清先生用“献诗陈志”概括了《诗经》中收集的诗篇之来源及创作目的.例如,《国语·周语》中邵公谏厉王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邵公认为不能使民不言,应采取恰当方式使民言,邵公的方法便是让公卿百姓“献诗”,这些诗的内容要关乎民情,有利于天子治国.再如,《国语·晋语》中载到:“闻古之言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等.”[9]君王为了解民情,提倡“在列者献诗”,诗的内容多是关于民情的,献诗的人是卿士.因而,献诗者带有极强的功利目的,一方面考察统治者的政治得失,一方面体察民情更好的治理国家.就诗歌的发展史来看,“献诗陈志”和“神人以和”相比,前者的作诗目的更加明确,虽然也是集体创作,但是诗歌的来源较为明确了.

魏晋南北朝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魏晋南北朝之前诗言志内涵流变探析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魏晋南北朝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朝代顺序表口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