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魏晋南北朝论文范文资料 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态理论和实践举要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魏晋南北朝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态理论和实践举要》:本文是一篇关于魏晋南北朝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态理论和实践成就可观.开垦荒地和调整牧区都是改变生态环境以利民生的有效途径;按照社会等级分配山泽,虽有利于生态保护,但有碍社会公平和生态公平;佛教的盛行,对保护生态利弊兼存;对动植物的关注程度远过此前,由此产生了描绘动植物的大量诗赋和多部科学著作;人们更加注重人化生态环境,由此获得美感和尽可能大的物质利益.

[关键词]生态平衡;人化生态;贾思勰

[中图分类号]K235;X22[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1674-6848(2012)03-0054-09

先秦儒家等学派对社会作规划时,考虑到生态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理论.两汉“灾异说”、“祥瑞说”先后流行,生态现象和生态问题被政治化、神秘化,但相关的理性思考不多,总体成就不高.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小朝廷和短命王朝多,“祥瑞说”、“灾异说”也曾泛滥于朝政,但这些流行了几百年的伪科学,在时间的检验下逐渐显露出原形.多位帝王曾经下诏,禁止臣下呈献“祥瑞”之类谀颂朝廷.不少有识之士结合国计民生,开始了对生态现象和生态问题的理性思考和科学研究,且成就可观,本文试图将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择要论述之.

一、改变原来的生态格局以利民生的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开荒种植.《全晋文》卷八十七束晳《广田农议》载:“如汲郡之吴泽,良田数千顷,泞水停洿,人不垦植.闻其国人,皆谓通泄之功,不足为难,舄卤成原,其利甚重.而豪强大族,惜其鱼捕之饶,构说官长,终于不破等荆、扬、兗、豫,污泥之土,渠坞之宜,必多此类,最是不待天时而丰年可获者也.”①束晳这里说的是沼泽地.这近乎自然形态的沼泽地,作为一种生态系统,有着为人类提供食物的功能,主要是提供鱼类.如果对沼泽地进行开垦种植,大规模改变其生态格局,其生态功能也会随之大规模改变,就能给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这主要是粮食了.单位面积水域能够提供的鱼类等食物,肯定远远不及同样面积农田能够提供的粮食等食物.在缺少食物的当时,人们对生态系统诸功能的选择,自然是以食物为首选,因此,束晳的这个建议是很有见地的.后来,当地行政长官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晋书·王宏传》云,汲郡太守王宏,督劝开荒五千余顷,而熟田常课顷亩不减.当时连年饥荒,而他的辖地独无匮乏.晋武帝下诏书褒奖,并“赐宏谷千斛,布告天下,咸使闻知”.②我们无法知道,王宏此举是否受束晳这个建议的启发?

当地有荒地可以开垦,自然能够采用这样的方法.如果有荒地而没有人,人多的地方又没有荒地可以供开垦,那么这就涉及移民的问题.《全晋文》卷八十七束晳《广田农议》载:“又昔魏氏徙三郡人在阳平、顿丘界,今者繁盛,合五六千家.二郡田地逼狭,谓可徙还西州,以充边土,赐其十年之复,以慰重迁之情.一举两得,外实内宽,增广穷人之业,以辟西郊之田,此又农事之大益也.”③这个建议是否在当时被朝廷采纳,不得而知.隋朝时,因为连年战乱,产生了大量的流民.流民是不安定因素,安顿流民是朝廷的要务.于是,朝廷决定将这些流民迁徙到北地边疆,既开发边疆,又起到戍边的作用.这一措施,被太子杨勇谏止,其《上书谏徙流民入边》文见《全隋文》卷八.④

刘宋时,又有南方移民垦殖湖田的讨论.《宋书·孔靖传》云,孔靖的弟弟孔灵符,大明年间为丹阳尹,“山阴县土境褊狭,民多田少,灵符表徙无赀之家于余姚、鄞、鄮三县界,垦起湖田”.朝廷召集大臣会议,从这些大臣的议论,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也善于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这样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移民开垦湖田之举不可为.如太宰江夏王义恭认为:“土著之民,习玩日久,如京师无田,不闻徙居他县.”居民不愿意离开他们习惯了的生态环境而到一个比较差的生态环境中去生活.他强调的是生态环境对人的重要.可是,参与讨论的其余大臣,都认为此举是可为的,甚至是必要的,但是要做好前期工作,先派少量人前往开垦,待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大规模地移民.尚书令柳元景等认为:“富户温房,无假迁业;穷身寒室,必应徙居.”在同样的环境中,有贫富之分.“富户”固然不必离开已经习惯了的比较好的环境而到比较差的环境中去,但是“穷身”却必须去,因为环境不等于生计,生计比环境更重要,人为了求生计,可以离开较好的环境而去较差的环境.当然,人对环境也是有起码的要求的.政府为百姓的生计和政府自身的利益考虑,让百姓迁徙到待开垦的荒地开荒种植,也应该给他们在荒地准备最为起码的生活和生产的条件.可是,如果大规模地迁徙百姓,这样的工程量是巨大的,政府或者个人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葺宇疏皋,产粒无待,资公则公未易充,课私则私卒难具.”不过,那里湖田的资源还是应该开发,而在繁华的地区,人口过多,也应该调控.于是,他们提出:“宜募亡叛通恤及与乐田者,其往经创,须粗修立,然后徙居.”侍中沈怀文等所持观点,和柳元景等的差不多.太常王玄谟、光禄勋王升之则主张政府资助移民.①

改变原来的生态格局以利民生的第二种方式就是调整放牧区域.《全晋文》卷八十七束晳《广田农议》载:“州司十郡,土狭人繁,三魏尤甚,而猪羊马牧,布其境内,宜悉破废,以供无业、业少之人.虽颇割徙,在者犹多.田诸菀牧,不乐旷野,贪在人间,故谓北土不宜畜牧,此诚不然等可悉徙诸牧,以充其地,使马牛猪羊,龁草于空虚之田,游食之人,受业于赋给之赐.此地利之可致者也.”②和牧区相比,农业地区相对繁荣,生活环境好一些,所以人口也就密集些.就单位面积的土地而言,牧业可以提供的食物远少于农业.在农业地区放牧,会影响当地农业的发展.另外,许多山野丘陵宜于放牧的地区,因为生活环境艰苦和荒凉,放牧者不愿前往,使生态资源得不到合理的使用,实现不了其应有的价值.因此,束晳主张调整牧区.牧业从农业区域撤出,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而迁徙到山野丘陵地区,可以利用那里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牧业.

改造沼泽地、开垦湖田以及在山野丘陵放牧,当然会改变原来的自然生态环境,改变其地原来的生态系统及其功能.这些改变,正面的结果是:其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食物的功能得到了大大的强化,人类由此获得更多的食物,而这正是当时所需要的,许多人由此得以生存或得到温饱.其负面的结果,例如污染之类,由于当时人口数量少,生产技术不发达,生活方式简单,还是很少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很小的,远远没有达到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造成危害的程度.和生存或者温饱相比,对人类来说,这些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当时政府的这些举措都是得当的.

魏晋南北朝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态理论和实践举要为关于魏晋南北朝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魏晋南北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