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人类学论文范文资料 与审美人类学视野下湘西土家歌谣当展路径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人类学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4-19

《审美人类学视野下湘西土家歌谣当展路径》: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人类学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摘 要:在当代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少数民族艺术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转型.而湘西土家族歌谣作为土家族主要文学样式,在土家族逐渐汉化的过程中,更是处于窘迫的文化困境之中.本文运用审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透析文化表象看土家歌谣在当下的生存危机与当*展,以期推动民族审美价值的再度强化,实现民族本体的文化认同,推动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审美人类学;土家歌谣;生态寻绎 ;认同危机;当*展路径

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美学与人类学的共同学术追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应运而生的、具有鲜明区域民族文化特色的综合*叉学科.它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调查手段,从美学视角对特定区域族群社会文化进行研究,直击文化表征下隐含的审美精神,再以此来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1]而探寻特定区域审美文化的发展走向和提升路径,也正是审美人类学的主要理论成果与学术主张.而土家族作为一种地方性审美经验,其民族文化一直是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在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中,土家歌谣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土家人“以歌为媒”,用歌谣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歌谣是土家人不自觉产生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然天性的审美需求.而土家歌谣在经历了不断地衍变与发展后,在全球化语境下,反而呈现了一种分裂的状态,审美经验出现严重危机.

诚然,在当代社会大的文化背景下,各个地方性审美经验都受到冲击.特定区域族群的民族文化都面临着现代转型,需要在少数民族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找到地方性文化的发展出路.这种转型与历史衍变不同的是,它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因此如何转型、往什么方向转型也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2]而歌谣作为湘西土家族的主要审美文化更是首当其冲,既要在传承中保留歌谣所体现的本民族文化之根,又要使这一文化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发展与延伸,使其呈现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重特点.基于这点,对湘西土家族歌谣的生态基础及发展路径进行多角度解读,从中找到土家歌谣的当代转型之路就尤为重要.

一、土家歌谣的生态寻绎

湘西土家族歌谣作为湘西土家族审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土家人真实的情感寄托,也是土家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它在湘西土家族历史上一直呈现着一种空前繁荣的大好局面.土家族人出口必歌,歌声比说话更能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受湘西独特的地域环境与土家族审美性格的影响.法国历史学家丹纳认为,文化的生成,正是“自然界的结构留在民族精神上的印记”.湘西土家族长期生活在武陵山脉之中,群山耸立、溪谷深幽的地域环境造成了土家族与外界的相对隔绝,交通艰难,信息闭塞.湘西土家族歌谣中唱到“上山到云端,下山到溪边;两山能对话,要走大半天”,正是对这种地域环境的真实写照.环境的恶劣带来了生活的艰辛,土家人大多以农耕生活与渔猎生活为主,在辛苦劳作之余,也使得土家人需要通过一种文化媒介抒发内心的情绪.湘西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土家族的刚强、热烈的民族性格与审美意识,土家族以充盈的生命力与朴素的自然美作为本民族的心性气质,以“动”、“力”、“乐”作为本民族的主要美学范畴,自然生活使得土家人潜意识上也需要一种文学样式来表现民族审美性格,歌谣简短的形式与抒情性强的特点正好符合了土家族人朴素的审美需求,从而出现了大量的生活歌、劳动歌、情歌等.土家人用歌谣表现土家人的生产生活,使得歌谣成为了信手拈来的文学样式,从而迎来了歌谣的兴盛.

其次,受土家族历史传统与文化传承方式的影响.湘西土家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尚歌舞艺术的历史传统,清代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言:“湘楚之俗尚鬼,自古以然.”作为巴人后裔,土家人自古崇神信巫,并由此演变成歌舞艺术,土家族歌谣中的大批仪式歌都来源于此.而湘西土家族地域不大但人口较多且有语言没有文字的特点,使得歌谣这种口耳相传的文学样式成为了土家族文化的主要传承方式,从而使歌谣带上了一种神圣的色彩,在文化传承中推动着土家族歌谣得以延续发展,也使得土家歌谣在悠久的历史时代中作为土家族主要审美文化长兴不衰.

二、土家歌谣面临的认同危机

与历史时代中土家歌谣的繁荣兴盛相比,当代土家歌谣明显面临着文化的衰退.当然,在当代社会日益变化的社会化进程中,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民族文化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文化现象.[3]而土家歌谣作为口耳相传的口述作品,在当代社会的各种文化方式冲击下更是陷入了认同危机.

首先,生活方式的改变削弱了土家歌谣赖以生存的土壤.在现代社会全球一体化的条件下,众多少数民族的独立性与主体性正在以很快的速度不断减弱.对于湘西土家族而言,从清代改土归流开始就不断呈现出汉化的表现,经过改土归流后如此长的时间的洗刷,土家族不断与汉族交融,甚至出现了现在大片土汉不分的生存环境.土家人由集中的集体生活变为了零散的个体生存,从而使得土家歌谣这种群体的审美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土家人引以为荣的众多仪式歌早已随着土家仪式退出人们生活,能够看到的也只是出于商业化目的的表演;情歌更是因为封建包办婚姻代替自由婚姻而逐渐消失;劳动歌、生活歌也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淡出人们的视野,土家人“以歌为媒”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

其次,民族精神的淡化使得土家歌谣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在现代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变迁中,许多土家人被这种变化所吸引,在外来文化的冲擊下迷失自我,民族精神在新一代土家人身上很难得到延续.没有了民族精神力量的激发,就无法弘扬民族文化的特色与潜力,无法激发民族文化的活力.这一现象的直接表现就是使得民族文化出现了大量的断层,土家歌谣也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土家人发自内心的歌声已经很少听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死板的模仿与表演,而内容与形式上也缺乏创新.这也使得土家歌谣失去了它自身的文化魅力,削弱了土家人对自己固有文化的信心.

再次,传承方式的单一性及传承人的缺乏使得土家歌谣的传承与流传出现濒危.随着文化的交融增强,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文化的交流变得无时空、无距离,太多的文化方式吸引着人们的注意,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反而不被热衷.而土家族作为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土家族的民族语言正在逐渐被人们忘却,取而代之的是地方方言.以土家语言传承的土家歌谣也因此出现了濒危的状况.因为长期采用口耳相传的单一传承方式,在失去了广泛的语言基础后,极大地增强了歌谣的传播难度,而传承人的缺乏也导致了土家歌谣流传区域严重萎缩.如就《哭嫁歌》而言,在湘西土家族地区有名望的传承人相继去世,健在的都年事已高,传承人数也逐年减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一万余人,目前已不足千人,其中年轻人只占极少数.这使得口耳相传的哭嫁歌词大量流失,其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十分困难的局面.

人类学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审美人类学视野下湘西土家歌谣当展路径为关于人类学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人类学学什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