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民族化论文范文资料 与民族的审美观和文学的民族化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民族化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06

《民族的审美观和文学的民族化》: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民族化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文学的最初萌芽是人类童年时代所产生的神话传说.与之同时破土出苗的便是文学的民族特色.从古至今,历史长河在形成的无数优秀文学作品,包括那些描写神仙鬼怪、地狱天堂以及其他表面上看来荒诞不经,似乎与现实社会没有丝毫联系的作品在内,无不呈现着或浓或淡的民族色彩.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女娲和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同出于爱怜人类的目的,一个炼石补天,一个偷盗天火,都表现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但读后便知前者中的天宫诸物诸事与玉皇大帝诸神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帝王将相和宫廷生活的写照.美猴王天生地长虚为神猴,实则是敢于向昏庸残暴的封建统治者们造反的英雄;后者则用浪漫主义手法反映了中世纪阿拉伯国家和其他一些国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现实.对两者的风格特点稍做比较,就可看出民族色彩的差异.有人说,鲁迅的《阿Q正传》是受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影响而写成的.但两部书的主人公是决不可互换的.阿Q是一个不觉悟的落后愚昧的农民形象,他只能产生于二十世纪初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若移植到别的任何一个国家就不可生存;堂·吉诃德是一个秉性耿直、充满幻想的可笑的西班牙绅士形象,他也只能产生于骑士小说弥漫于欧洲各国,毒害过千万人的中世纪时代的西班牙国家中.《华丽家族》和《子夜》都是描写资产阶级生活的,但日本资产阶级的生活特征及其社会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生活特征及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在两部作品中有着真实而详尽的描述,其不同之处十分明显.显然,文学具有民族特色是历来如此,是一种普遍现象,它必然存在于文学创作的全部过程中.

文学之所以呈现民族特色,是由文学的性质决定的.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文学作品.人类自地球上诞生后,分散在不同的区域生活,在其自身的历史发展演变中形成不同的部落和种族,也形成各自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心理特征以及政治经济情况等等,所以一开始他们就有了明显的民族差异和自己独特的色彩.这些特点使这个民族和其他民族鲜明地区别开来.作为社会成员的作家,他不是属于这个民族,就是属于那个民族,他身上也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打上了本民族的烙印.他要进行文学创作,要反映社会生活,就必然要受到民族特征的影响,他的作品也必然要带上或强或弱的民族色彩.

总之,只要世界有民族存在,就有带有民族色彩的文学,就有文学民族化的问题.今天不断地、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用创作实践来论证、丰富、深化这个问题,对于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研究文学的民族化方向等等,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尽管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属于一定的民族所有,都呈现一定的民族特点,但并不能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民族化的.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真正民族化的呢?应该是体现整个民族健康、进步的审美观点的作品.因为审美观点是以哲学为基础的,而哲学思想即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根本态度.有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对世界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评价和爱憎.作为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个方面的文学,是最直接、最广泛、最明显地反映着这个民族的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就可以了.显然,反过来用一个民族的审美观点作为标准去衡量这个民族的文学民族化程度,也是完全可以的,甚至是最根本的方法.

由于各个民族原始的哲学思想不同,其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审美观点也必然是不同的.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和西欧民族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和统一的亲密关系,像三大派别之一的佛教禅宗,就认为大自然是最奇妙的,一切秘密藏于其中,只要用心领悟其中奥妙,与之相处在永恒的和谐之中,便可立地成佛,步入仙家之列.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宗教观念比西方淡薄得多的中国人,在崇尚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同时,把它当作了一个有生命的东西,与之建立亲密的感情关系,每欲发泄情感,就扑向大自然的怀抱,在那里求得安慰和解脱.反映到文学艺术中,就有“以形写神”说,强调“神似”胜于“形似”,后来又形成完善的以情与景相意境说,其中隐藏了中国文艺美学的基本奥妙,成为中国独有的美学范畴.这与西方的摹仿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关于意境,中国的诗与画体现得最好,成就最高.我们就以此为例,粗略做一说明.众所周知,郑板桥是清代的竹画大师,他画竹往往配以大山之类的背景.这在*学上是不能承认的,但没有一个人认为画得不好.其原因就在于他画出了竹子的内在神韵,饱含着画家的真情实感,并不唯写实.板桥说他画竹是:“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石,是其节也;落于包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竹其有知,必谓为解人,石也有灵,亦当为余首肯.”这里的“神”、“生”、“节”、“品”,与其说是竹的,不如说是板桥自己的人生观,生活态度的物化.我们欣赏这样的画,就是景语即情语、情语即景语的感觉,似乎不在看画,而在品味着一件十分美妙的东西,或似乎升华于一个美好的境界,给人一种内在美与外在美相统一的和谐、深远、含蓄之感,从中得到许多美的精神享受.

与山水画相似,我国古典诗歌也极为讲求写意,追求意境美.其中山水诗最为突出.山水诗自东晋谢灵运创立以后就像一条大河一样奔腾不息,一浪高过一浪,在唐代达到,产生了像王维这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杰出诗人.他们的诗作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如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王维的《辋川集》就是一例.这组诗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融合在一起,不仅表现了自然美,而且有高于自然的理想美.他能在一片乱竹丝中找到弹琴咏啸、对月抒怀的理想境界.自然景物也能和他陪伴相聚,互不分离,相处在一片和谐的统一中:“独坐幽篂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如果没有朗朗明月,幽竹微风,诗人便没有抒发感情的对象;如果没有诗人的弹琴咏啸,月亮也空在天上放光,除凄凉孤独外一无所有.只有诗人逢月,月遇诗人,双方在感情上发生共鸣,才能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境界.《白石滩》描写春夜月下少女浣沙的情景:“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沙明月下.”青嫩的纱蒲、柔和的月光与透明的轻纱、清浅的滩水构成了清流纯净而又充满青春气息的诗境.《过积香寺》令人从山中森冷幽僻的环境中想见古寺的幽深寂静,是一首画笔、诗情与禅理相结合的名作:“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经,深山何处钏.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蒲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这多么富于神韵啊,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可见,中国的意境说是一套非凡的美学理论.

民族化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民族的审美观和文学的民族化为关于本文可作为民族化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民族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