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依赖论文范文资料 与无依赖,不摆脱中国企业国际化套路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依赖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04

《无依赖,不摆脱中国企业国际化套路》:本文是一篇关于依赖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频频*的中国企业海外扩张已经引起世界瞩目.这表明中国企业开始具备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竞争的实力,至少在声势上如此.然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并非线性和单向发展的.一方面,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期间,政府并未鼓励企业大规模走出去,而能够展开大规模多层次跨国并购也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吸引和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引进跨国公司投资中国市场,为企业提供了相当长的内向国际化时间.因此,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是先“引进来”,再“走出去”.这种比较独特的国际化之路是多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未曾经历的.

传统国际化进程理论认为,企业受到心理距离的影响,往往会选择距离较近的海外市场来积累国际经验,然后逐次扩张.然而,这种线性的单向思维仅仅关注了企业自身的特征,而忽视了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国企业先“引进来”再“走出去”的非线性和双向国际化历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国制度,同时也受到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与竞争关系的约束,因而很难直接应用传统理论进行解释.斯坦福大学教授杰弗瑞·菲佛(Jeffrey Pfeffer)及其同事在上世纪70年*展的资源依赖理论,以权力理论为基础,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依赖关系纳入到组织行为与战略决策中,有利于系统理解处于全球背景下的中国跨国公司的前世今生.2014年,夏军、马旭飞、吕文珍和姚咏仪在著名的《战略管理期刊》上发表了关于新兴市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论文,这是该主题的研究第一次在国际顶尖的管理学学术期刊发表,而文章的一个主要贡献就是对资源依赖理论的延伸.

资源依赖理论最为核心的概念,就是企业需要外部资源进行生产,并将资源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再发送给外部顾客,周而复始.因此,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交易关系产生了相互依赖,而依赖程度的不同则导致了企业的市场权力和资源约束的差异.这一理论因有效地解释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所导致的企业行为与战略决策差异,一俟提出,就成为重要的管理理论之一.杰弗瑞·菲佛教授也因此成为“有自己理论的管理学者”.借助资源依赖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引进来”再“走出去”的国际化历程反映了中国企业“无依赖,不摆脱”的发展历程和全球市场权力的变化过程.

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套路”

自中国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跨国公司开始进入中国.1979年,中国第一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出台,当年有两家香港企业开始进驻中国市场.其中,1980年成立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是由香港妇孺皆知的“美心集团”和中国民航总局共同成立的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从此,中外合资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商业物种,进入人们的视野.到2000年中国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时,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2347个,利用外资623.80亿美元.在此期间,企业利用“三来一补”和建立中外合资企业等各种合作形式,参与到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中.虽然出口额显著提高,但对外直接投资的项目和数额都不高,表明中国企业主要通过出口这种较为简单的模式与国外市场相连.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从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将企业对本国政府的资源依赖转变为一定程度上对跨国公司的资源依赖.统计显示,截至2001年,仅中国境内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达到8893家,实际利用外资468.78亿美元;中外合作经营企业159家,实际利用外资62.12亿美元.同时,企业对本国市场的依赖转变为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依赖.截至2001年,对外出口额达到了2661.5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1332.4亿美元),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1590.4亿美元.国外市场逐步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市场.

与此同时,政府在很长时间内限制了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此期间,中国企业并未大规模走出去.特别是1991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海外投资项目管理意见》中指出,“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大规模到海外投资的条件,到海外投资办企业主要应从我国需要出发,侧重于利用国外的技术、资源和市场以补充国内的不足”,这表明绝大部分中国企业国际化很难获得政府许可.直到1998年2月*明确指出,“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去,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当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仍然是大型国有企业.直至2001年中国加入WTO,企業才真正开始全面融入国际市场.虽然在此之前,当时的制度一直限制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直接投资,但这种限制客观上为企业进行有效的内向国际化学习奠定了基础.

随着跨国经验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关系平衡被打破.中国企业需要更多的市场和资源,并力图改变当前处于产业链下端的权力劣势.尤其是随着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的日益频繁,跨国公司逐渐从国际市场撤出,这进一步导致“去全球化”的发展.这种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国际市场上的机会.企业开始通过大规模寻求跨国并购或绿地投资来重构全球资源依赖格局.“走出去”俨然已经成为“引进来”之后的必然结果.

“套路”一:内向国际化与国内资源依赖对象的变化

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几乎没有私营企业.因此,改革开放之时的公有制企业,严重依赖于政府计划经济,完全依靠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的生产计划和资源供给进行经营.通过服从于政府的行政命令,企业从政府手中获得生产指标、资金、土地等资源.尽管企业的产品主要供给国内市场,但由于国内市场完全由政府主导,企业的生产并不直接依赖于市场容量和需求.因此,彼时的中国企业基本不具有市场权力.

中国企业长期以来过度依赖政府资源及本国市场的现实,导致企业难以有效开发和利用国外资源.为了防止企业出现两种极端——因为过度依赖政府的计划经济导致企业难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而失败,以及因为完全依赖跨国公司而损害本国利益,中国政府提出了“引进来”并限制“走出去”的政策,这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本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依赖论文参考资料:

手机依赖症论文

结论:无依赖,不摆脱中国企业国际化套路为关于对写作依赖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不依赖别人的经典语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