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修辞手法论文范文资料 与左传辞令修辞手法中汉民族文化认知特点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修辞手法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2-13

《左传辞令修辞手法中汉民族文化认知特点》:这是一篇与修辞手法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摘 要:《左传》中有十分丰富且颇具特色的外交辞令,辞令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文化含蓄委婉等典型特点.《左传》辞令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同时,从这些修辞手段来看,又体现了汉民族认知文化特点:重辞尚文、温婉尚礼、隐喻尚象.

关键词:文化;认知;修辞

一、引言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十分丰富且颇具特色,很多著名的辞令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如《僖公四年》楚成王的使者面对率诸侯之师前来挑衅的齐桓公及其手下管仲所言:“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僖公三十三年》著名的“弦高犒师”的辞令:“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这些著名的辞令都成为了后人耳熟能详的文化典故.

《左传》中辞令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文化含蓄委婉等典型特点.在书中,修辞的运用是达到这种表达效果的重要方式,从中也体现了汉民族文化认知的特点.委婉语表达的目的,大体上有两个:一是为了文雅,减轻粗俗,体现言说者的修养;另外一个则是为了使交际进行得愉快,表达对对方的尊重.春秋行人这一特定的阶层温文尔雅的特质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东方人崇尚含蓄的风格在《左传》辞令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一定的场合,尤其是迫不得已涉及不愉快的事情时,人们通常采用一种迂回曲折的语言形式即委婉语来表达思想和交流信息,从而尽力避免使用直言引起双方不快.委婉语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的方式,它更是一种交流的目的,委婉语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今天也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人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达到交际的礼貌得体.这种表达效果的达成始终离不开修辞手法的运用,很多委婉语都是运用修辞手段来完成,反过来,委婉又是修辞的一种,它和禁忌问题紧密联系,是社会传统和文化的直接反映.

二、《左传》辞令中的修辞举例

《左传》辞令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借代、譬喻、顶真、设问、反问、引用、双关、仿词、夸张、排比、对偶、互文等等,下面仅以借代、避讳、譬喻和引用为例来说明.

(一)借代

借代是一种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用不一定有类似点的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修辞方式.借代常常关联巧妙,突出人和事物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借代又分为很多情况,比如以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替事物,以具體指代抽象,以及以卑微代替尊贵等等.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秦晋觳之战,开战前秦穆公造访蹇叔,蹇叔不支持这场战役,说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远”是国家的特征,这里用以指代远方的国家,即以特征代事物.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齐侯未人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玉趾”是对人的身体部位的美称,既然人已经来了,肯定不会只迈进来一只脚,因此这里是以部分代整体.

再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日:“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重耳对季隗说让她等二十五年,自己不回来她再改嫁,季隗说到时候恐怕人都不在了.句中“就”是“进入”的意思,“木”指的是“棺材”,意思是人快要进棺材了,预示人的寿命已经不长.这里是以具体代抽象.

还有以卑微代尊贵的情况,这种情况常常有敬称的使用,《左传》辞令中一般对国君或者地位尊者用这样的称谓.如《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指的是身边的办事人员,但这里并不是对执事说话,而是通过执事转达给对方,实际上是不直呼而以卑代之.

借代还有其他情况,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二)避讳

避讳这种修辞的使用和我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避讳有两种情况,一是不文雅的或使人难堪的事情尽量不明说,另外一种是不吉利的事情隐晦地说,两种情况在《左传》辞令中都有体现.国人(无论古今)在说话时,如果遇有犯忌讳的事情,便不直接说出来,而用别的话来表述,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委婉含蓄特点的一种表现.比如“死”是不吉利的事情,人们忌讳直说,于是从古到今用了数十种同义的词语来间接表述.君主的名讳是必须避开的,否则可能惹来杀身之祸,在几千年的封建时代里,是上下臣民被要求必须遵从.

在《左传》中,外交辞令以及委婉语中使用避讳的修辞十分常见.避讳又分为很多情况,比如上面谈到的“诲死”.《隐公元年》有: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黄泉”就是“死”的避讳说法,古人将人死后所居住之地称之为“黄泉”,这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常常出现的意象,黄泉为地下之水,因为古代人死后葬于地下,又有“天地玄黄”的说法,因此以“黄泉”代称死.“无禄”也是死的诲饰说法,晋文公、公孙段死时鲁使记载使用的避讳语,晋文公用“卒”,公孙段用“无禄”,这是对大夫和士的特定称谓,“无禄”即无福享禄,是“死”的含蓄说法.

战争则意味着反目为仇,会让人难堪,因此人们忌讳直言战争.

如《僖公二十年》中,晋公子重耳经过楚国,受到了楚子的设宴款待,席间被问及如果能够回国,他将会怎样报答楚国,重耳回答:“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犍,以和君周旋.”“治兵”本来是指训练军队或者习武,这里便是双方战争的讳饰说法.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袱之战中: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和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和寓目焉.”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这里谈论战争用了极为含蓄的说法,一个“戏”字将两军兵刃相见的 场面描绘成了一场游戏一般.

修辞手法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左传辞令修辞手法中汉民族文化认知特点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修辞手法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修辞手法是什么意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