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论文范文资料 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品赏过程和多元主体角色游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中国传统音乐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2-13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品赏过程和多元主体角色游移》:关于免费中国传统音乐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中国传统音乐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和广博的文化内涵,其不仅仅重视“欣赏”与“鉴赏”的过程,更重视“品味”与“品赏”的过程,即是建立在“欣赏”与“鉴赏”基础上的品味音乐与体悟文化的过程.因此,本文在概述前人有关音乐欣赏审美过程与审美层次的多种表述后,从接受美学和主体间性视角重点探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品赏过程出现的复杂的心理机制——多元主体角色游移现象,并提出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四个审美层次和四次审美递进,以及由此形成的审美境界四层次,以期能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实践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一、音乐欣赏审美过程与审美层次概述

关于音乐欣赏审美过程与审美层次,有不同的学说.1934年最早由黄自提出了“知觉的欣赏、情感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三层次说;1983年张前在进行音乐欣赏心理分析时提出了“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理性认识”四层次说;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A·Copland)提出音乐欣赏三段论,即美感阶段、表达阶段和纯音乐阶段;彭吉象将音乐欣赏的审美过程分为“音乐审美直觉、音乐审美体验、音乐审美升华”三层次;赵宋光先生也提出三层次说,即“感知与情绪,联想与情感和理解认识基础上的高一级情感层次,即整合与感悟”;刘承华提出中国艺术审美过程中的三个重要环节:“感、品、悟”;谢嘉幸根据中国传统哲学“知、感、悟”提出了音乐的意义结构“文本-语境”三层关系,即“形态语境、情感语境、意念语境”;日本的高蔌保治将音乐欣赏活动划分为“快乐地聆听,理解地聆听和识别、评价地聆听”三阶段.另外,蒲亨强认为,在欣赏中国音乐作品时,“要听之以耳、听之以气、听之以智”,以加深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张法认为:“中国美学有一个发展过程,即由先秦之观到魏晋之味,再到宋代之悟.”王耀华在此基础上,认为“观”、“味”、“悟”是中国传统音乐欣赏与品赏过程中的三个不同的审美层次.

综上所说,各家理论视点不尽相同,但其基本趋向都是把音乐欣赏心理结构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其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差异,这些差异所在可以视为一种互补.现将音乐作品结构层次、音乐欣赏心理要素及音乐欣赏审美层次和过程概括如下:

(一)音乐欣赏的第一层次:音响感知与情绪体验

黄自在《音乐欣赏》一文中提出,所谓知觉的欣赏,是指音乐的四种基础成分(节奏、曲调、和声、音色)所引起的知觉上的快感,是音乐欣赏中最幼稚、最肤浅的一步,必须受情感和理智的节制.张前认为,音响感知是对音乐音响及其艺术组合——音乐形式要素的总体知觉.人们欣赏音乐,首先要有辨别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基本要素的能力,但这还不够,还要按音乐的规律把这些要素合成为主题、旋律、乐段、乐章等整体性音乐结构,甚至把它们合成为一首完整的乐曲,这才是完整的音乐感知.科普兰认为,倾听音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纯粹为了对音响的乐趣而倾听,这是音乐欣赏的第一层次即美感阶段.赵宋光也认为这一基础层次:“并不仅仅有静态的听觉音响感知,还有同时出现的动态的情绪反应、共鸣.”高萩保治指出:“第一阶段对音乐并不要求理解,只求感到快乐等即从音乐的音响出发,使孩子们对音响感到快乐,感到喜悦,有一种参与音乐感到愉悦的心情,并具有在未来生活中探求音乐的态度.”黄自和张前认为音乐审美的第一层次主要是对音响和音乐要素的完整感知,但也受情感和理智的制约.科普兰是着眼于音响的趣味性和风格来吸引欣赏者有意识地倾听音乐并对音乐产生美感.赵宋光不仅强调静态的音响感知,还强调通过体态律动来关注动态的情绪体验,而且还认为这种情绪反应是从幼儿开始、与生俱来的能力.

(二)音乐欣赏的第二层次:情感体验与联想想象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是欣赏者的情感与音乐中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同时,音乐感知与情感体验又能唤起对相关的生活形象和意境的联想与想象.关于情感共鸣与形象联想的关系问题,谢嘉幸在他的博士论文《音乐的语境——一种解释学视域》中谈到,音乐的意义是在情感共鸣中获得的,一旦唤起情感共鸣,欣赏者自己就会凭自己在以往生活境遇中曾体验过的相仿情感来自由地唤起许多形象联想,即使当前面对的艺术品并未呈现那些形象,这种因人而异的自由性正是审美意识内部形象联想的特征所在.他强调情感共鸣(作为主体的状态)与形象联想(作为指向的对象)的关系,并非“一对一”或“序对”的对应关系,而是自由应答的呼唤关系.若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就很可能在音乐审美接受及其教学过程中,偏离了审美意识成长的规律而导致失败.

(三)音乐欣赏的第三层次:整合感悟与理性认识

音乐欣赏的第三层次是运用整体直觉和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思想意义、美学意蕴等进行综合认识和评价的过程.主要表现在对音乐作品的内容和社会意义等理性认识上.这一过程“并不是表现欣赏者对乐曲做出的某种抽象的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这种理性认识真正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感情体验和想象联想之中,使做到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引下,达到更深刻、更高级的阶段”.

综上所述,前人大多将音乐欣赏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音响感知与情绪体验、情感体验与联想想象、整合感悟与理f生认识.笔者认为中国传统音乐品赏与接受过程应该具有四个审美层次,即“观”、“品”、“悟”、“融”,而且这四个审美层次的体验过程中存在着四次审美递进,在这四次审美递进过程中又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多元主体角色游移,并相应进入四个审美境界,即“物境、情境、意境、妙境”.

二、多元主体角色游移之多维视角

笔者在《试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主体间性》一文中探讨了主体间性的内涵以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处理人与对象的关系时从多个层面体现的“主体间性”,其表现在“音与音”关系中的主体间性,即“音声之和”;“心与物”关系中的主体间性,即心与物的相互激发、相互感应;“人与乐器”、“人与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主体间性,即“乐与人和”,“天人之和”等.正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处于一种多向互动、共存共荣的主体间性融合之中,才使做到众所周知的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物我交融”的精神境界成为可能.

中国传统音乐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结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品赏过程和多元主体角色游移为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中国传统音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