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隐性知识论文范文资料 与基于隐性知识文献分类课程教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隐性知识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3-19

《基于隐性知识文献分类课程教学》:该文是关于隐性知识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针对如何在文献分类的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隐性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从文献分类课程教学和隐性知识的关联性入手,寻找文献课程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契合点,并在分析隐性知识对文献分类教学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探索基于隐性知识的文献分类课程教学策略.研究发现:鉴于教师隐性知识和学生隐性知识都对文献分类教学实践产生影响,文献分类课程可通过交流互动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反思学习等途径帮助学生获取隐性知识,由此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隐性知识;文献分类;课程教学;隐性知识转移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12.022

〔中图分类号〕G2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5)12-0124-04

在当前知识快速传播、共享及创新的时代,人才需具有较强的创造力或应用实践能力才能跟上当今就业市场的发展.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不是能用言语或文字清楚表达的显性知识,而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当人们遇到问题时,隐性知识(如独到的见解、巧妙的方法等)支配着人们的思维及行为方式,进而指引人们解决处理问题.如果要让毕业大学生在当今社会生存并发展,培养其创新能力、帮助其积累隐性知识在当前的教育及教学中显得极为重要.这是因为,教育就是学生忘掉所学东西后所剩下的事物,即波兰尼所说的“隐性知识”.

1文献分类课程教学和隐性知识的关联性

文献分类作为图书馆学的专业基础中的基础,其课程特点和隐性知识紧密关联.

11实践性课程需要隐性知识

文献分类课程是为培养各类型图书馆、情报机构、档案部门中从事机读数据的标引和检索、利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各类型和各学科文献进行分类标引、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组织等岗位人才而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分类标引相关职业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和中学教育重视基础性学习不同,文献分类课程作为图书馆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应用性课程[2].文献分类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用于各类型和各学科文献的分类标引技能.要获取此技能,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教师和学生间知识转移来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学生进而将其转化为自有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结合经典或典型实例进行讨论,再结合分类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检验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教师需要不断积累一些隐性知识以及最新实例,并在教学中将这些隐性知识显性化,以使课程更贴近时代.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积累一些隐性知识.

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经常出现不会分类、分错类、乱分类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充足的准备特别是缺乏对分类困难的认知,造成面临分类实践时手足无措.不过,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由于很多学生不会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所学应用于实践.他们不知道怎么将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和现实中面临的问题联系起来,也不知道怎么样将教师的潜在隐性知识化为已用.换句话说,教师的隐性知识并没有有效传递给学生,所传授的知识并没有对学生产生影响,也没有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脱节,理论没有很好地指导实践”.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献分类课程教学都可以简单地看成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传播,教学过程究其本质其实就是知识传播的途径.

12期基于隐性知识的文献分类课程教学Dec,2015Vol35No1212教学交流中产生隐性知识

鉴于文献分类是应用性课程,在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时,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交互性学习.

隐性知识的载体是人[3],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承载着课程教学中的隐性知识.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及主要传播者,教师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是其在长期的教学、学习、科研过程中,长期教学经验的总结以及自身创新的成果,和其教学经验、传授内容及教学行为等紧密关联[4],因而不容易被清楚表达出来,也难以被模仿,属于高度个体化知识.教师隐性知识一般根植于其教学行为之中,通过教学行为来体现.教师的隐性知识无外乎来自于以下4种途径[5]:(1)前期积累,即在从事文献分类教学之前通过学习积累的有关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经验等;(2)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在从事文献分类教学的过程中,在利用前期隐性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学习等形成和文献分类教学相关的隐性知识,最后隐性知识显性化形成文献分类教案、课件、备课笔记等.而且,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文献分类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进行反思的过程中也会形成相应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会体现在未来的文献分类教案、课件、备课笔记等;(3)通过科研积累形成的有关隐性知识.教师在进行文献分类相关教学科研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体验或实践也会得到一些新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也会或多或少地体现在文献分类的相关教学过程中.(4)和教师及学生交流而产生的隐性知识.前面3种皆为教师通过个体努力而获得的隐性知识.除此之外,教师也可通过和其它教师或学生的交流而获得新的隐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学术上的交流还是教学上的探讨,交流会引发教师间教学思想的碰撞,让教师得到启发,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及新知识.同时,教师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需要重组自身隐性知识,从而产生新的灵感.而学生所传递的知识也为教师的知识创新带来新的思路.

在文献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要的接受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一般来说,学生的隐性知识来源主要有两种:(1)自身的学习及实践.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对书本及教师传授知识的理解、对亲身实践的体验感受、吸收,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例如,对于分类规则的理解,学生只有通过分类实践才能对规则知识加以理解、掌握.(2)和教师及学生的交流.在和教师的交流过程中,由于教师是较多知识的拥有者,学生往往是受益最多的一方.教师通过授课传递给学生的知识都是有价值的知识,学生通过和教师的交流可以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由此对自身原有知识模式产生冲突,重构学生的知识体系.除了和教师的交流外,和学生的交流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是因为,虽然学生的知识水平基本处于一个水平,但每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通过交流隐性知识,可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增加自身的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论文参考资料:

知识经济期刊

关于知识产权的论文

知识经济杂志社

知识窗投稿

电脑知识和技术杂志

知识窗杂志

结论:基于隐性知识文献分类课程教学为关于对写作隐性知识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隐性知识的定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