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断句论文范文资料 与断句不同而语意各异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断句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4-12

《断句不同而语意各异例》:这是一篇与断句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断句,古代的训诂学中称作句断或句读.用现代话说,就是在阅读一篇文章或一首诗词、一副对联的某句话时,判断于何处停顿、读断.因为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来表示句断,所以尽管是同样文字的一句话,往往由于断句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语意,以致发生误解并以讹传讹,引发争论,闹出笑话,打起笔墨官司.

典型的例子是明清时期章回小说中以及当今表现封建王朝宫廷生活的影视片中所用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句.当太监或钦差大臣宣读皇上圣旨时,其断句几乎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以此开头,用“钦此”结尾.用今天的汉语语法知识分析,其实,开头的这句话,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本系由编正结构的短语(词组)——“奉天承运”充当定语,修饰中心语“皇帝”,组成主语部分,同谓语部分的连动结构短语——“诏曰”(颁布的圣旨说)组成的主谓句.因此,句读时应在主语部分中心语“皇帝”后稍加停顿;如果写成书面文字,则“皇帝”之后应标上逗号.这样读或写,句意才准确无误.如断句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则句子不仅结构混乱,且句意不连贯,也不符合当时所处的历史政治背景.

这是从汉语语法知识层面来分析.此外,还可从语源角度加以求证.“奉天承运”一语最早见于明代史学家沈德符(1578~1642,字景倩,又字景伯、虎臣,浙江嘉兴人,神宗万历四十六年举人,入国子监)所著之《万历野获编》一书.其卷二“更正殿名”条有云:“太祖奉天二字,实千古独见,万世不可易,以故祖训中云:皇帝所执大圭,上镂‘奉天法祖’四字,遇亲王尊行者,必手秉此圭,始受其拜.以至臣下诰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运皇帝’.”“奉”是遵照之意,“奉天”即尊从天意,形容皇帝是天子,受命于天,遵照天意行事.“承”是接受继承之意,“运”,指新生的气运;“承运”就是朝代的更迭代替都是接受和继承天意应运而生的.据此可推知,“奉天承运”一语是专用来修饰“皇帝”这一中心语的,用以表明、称颂皇权的合理性、权威性、合法性.“诏”的本义是告诫、告知(动词),引申为特指皇帝下达(颁发)的命令、文告、旨意(圣旨),一般均由皇帝指定的官员向臣民宣读.“曰”就是“说”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正确断句,应读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即“奉上天之命而承世运之道的皇帝,下诏书说”.这一句式的应用,当在明太祖朱元璋建元洪武(1368年)后,到1912年清末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退位才停用.

断句不同而生歧义例子中,最短的当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所载故事中的一句:“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该句中,哀公将“夔一足”读断,由于断句错误,所以闹了个大笑话.

这个掌故说的是春秋末期,鲁国国君哀公(前494~前476年在位)问孔子:“我听说上古时代有个叫夔的人,只有一只脚,真是这样吗?”孔子说:“夔是人,怎么会只有一只脚呢?他和众不同处是通晓音乐.尧说:‘夔有这样一个特长就足够了,让他担任主管音乐的大臣.’所以有才能的人都称赞道:‘夔有一个特长就足够了’,并不是他只有一只脚.”此处尧的原话是“夔一而足”.鲁哀公省去“而”,把“夔一足”当作主谓短语合在一起用,这才造成“夔(只有)一只脚”的误读.

在断句不同的例子中,以《论语·泰伯第八》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歧见最多,仅笔者所知即有6种.

第一种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的句意便是:民众可以让他们跟着走、照着做,不可以让民众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的理由.宋代的大学者、理学家朱熹(1130~1200)即持此说,并由此得出结论:孔子主张民众要绝对服从封建统治者的政见和举措,并视民众是愚昧无知之徒,这是孔子赞同统治者对民众实行 策的铁证.这种断句和释义对后世影响至深极大.“五四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 ”时的批判“克己复礼”和“批孔反儒”等政治运动的主要依据也都源自此说.就连现代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1893~1969)也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中写道:“孔子把民看作愚昧无知的人,可以使由(服从),不可使知之,这又说明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保守的.”

第二种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意是说民众认为可以,就让他们跟着做;民众认为不可以,就告诉(或教育)他们为什么可以的理由,让他们理解和认同后跟着去做.这是光绪十四年(1888年)上书光绪帝建议变法的名士康有为(1858~1927)的观点.据此,他认为孔子非但没有愚民的思想而且十分尊重民众,有为民作主(即古代所谓的“ ”)的思想.

第三种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意是在民众可支使的情况下,让他们听从命令去做;如果民众不听从支使时,就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听从的道理.这是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1873~1929)的观点,和康有为的断句和释义大同小异,但语气更婉转、温和一些,语意也更加通情达理,更能体现孔子尊重民意、体察民情,注重加强对民众进行教育的 思想.

第四种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意是民众可以让他们去做,但不可放任随心所欲;必须加强教育和加以引导.这是最近几年孔学研究者对孔子当年说这句话时的读断和理解.他们一致认为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政治上提倡“仁政”,使民以时,绝对不会赞成 策.他这句话,是从当时治理国家的策略层面上讲的.孔子认为,一般民众在国家推行某一政策之初是难以明白其利害之势的,却可使之行事;但在行事的实践中必须适时地加以教育和引导,使他们体悟到(感悟到)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此外,新出土的儒家文献《尊德义》篇中有孔子的一段话:“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这是说,对民众可以引导他们去做,却不能要求他们大彻大悟;民众可以通过说理教育懂得道理和实际去做,却不能采取强制手段逼迫他们非这样或那样做不可.这样的断句和释意同第四种的读断和句意基本相同,体现了孔子“爱人”和“仁政”的儒学理念,也完全符合孔子当时说这句话的历史背景,故得到当代多数孔学研究者的认同.

第五种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第六种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它们都是用设问句和自问自答方式读断,其句意也大同小异,都是以遵从民意,加强对民众的教育管理为主.

断句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断句不同而语意各异例为适合断句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断句的笑话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