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话语边界论文范文资料 与写作和想象话语边界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话语边界范文 科目:论文范文 2024-04-06

《写作和想象话语边界》: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话语边界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时 间:2015年12月10日

地 点: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楼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参加者:文学院教授:郭力

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李巍、李丹、韩金桥、赵天天、刘畅、孙佳莹、王琦、纪翔、乔晶

论 题:对2015年《小说林》第4-6期重点作品研讨

主持人:郭力

主持人的话:通过对《小说林》下半年三期杂志刊登的作品的认真阅读,我发现同学们都很兴奋,有许多关于个人的观点见解需要表达.例如在文学创作和想象的过程中,作家记忆的河流究竟承载了什么?文学如何想象历史?文学话语在先锋写作和现实写作之间虚和实的转换路径,以及对“底层文学”“官场文化”等现象的反思和认知.还有因为刊物本身丰富多彩,蕴含了当今社会大量的信息,同时也包括多篇哈尔滨本土作家比较接地气的作品,就使后半年的《小说林》很有看点,它构筑了一个平台,在给读者呈现丰富的社会生活现象时,也让读者看到了生活表象后面的另一种真实,那是关于我们每个人对生命的认知以及对“人何以为人”的思考,进而探究人和世界的关系,知晓人类面临的共同的精神困境.下面请同学们发表阅读《小说林》文学作品的看法.

在历史的记忆之河中流淌昨日沧桑

韩金桥:《小说林》第五期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辑,在这期小说林中,张艳荣的《英雄》、戴洪龄的《昨日沧桑》、支援的《春风吹起的思忆》所书写的都不是典型的共产主义战士.《英雄》中的“英雄”是黑社会杀手黑七和酒吧里的调酒师,《昨日沧桑》中的主角是国民党的士兵,《春风吹起的思忆》中主要刻画的是打入日本监狱的俄国女间谍.这些人和早期的抗日文学中的英雄形象大不相同,和那些“英雄”相比,这些人充满了“杂质”,然而正是这些杂质让他们永远留在人们记忆深处,经过无数电视、书籍演绎的抗日战争日渐丰满复杂起来,让我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缔造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是一个党,一群高大全式的英雄就能做到的,是所有有血有肉,有缺点,甚至道德上有瑕疵的中国人和外国友人的共同胜利.我认为这期抗日战争题材,在写作上抓取主人公性格的多元化体现了时代的进步,这种作者想象的历史是对宏伟化的历史的一种补充,让枯燥的历史更加丰满,或许这样才能更加贴近现实.

孙佳莹:张艳荣的《英雄》对“英雄”的描写使我也有了新收获.作品讲述了国共两党地下代表合作抗日,要刺杀日本间谍川岛芳子,结果事情败露又仓皇出逃的故事.小说虽然名为《英雄》,但作者毫不讳饰这些人物身上的缺点和弱点,他们会自私,会恐惧,会妥协,但他们每一个人都在为抗日而奋斗着,每一个人都担得起英雄的称号.他们都是历史中的小人物,史书是不会对他们有所记载的,作者这样写,完全是出于文学对历史的想象.

我们知道,历史仅限于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层次的宏大叙事,但文学不一样,作家们通过对历史感性的思考,将目光触及到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着的个体生命的命运,关注到普通人在动荡时代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作家将目光投向具有人类共性的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以理性来反思历史,想象的成分超越了历史本身.

我注意到《英雄》的情节设置充满了一系列偶然事件,将事态的发展推向了不可控、不可预期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大量的偶然性事件,是很少有可能出现的,但读者们在阅读的时候,却更愿意去接受,去相信,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文学的魅力,即它让读者看到了被宏观的历史叙述所遮蔽的历史的可能性.即便文学想象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存在巨大的间隙,但这想象的历史也因其传奇性、私密性以及人性的张力,而更容易被人们所认可、所接受.

郭 力:这里作家的文学想象力发挥了作用.为了塑造传奇性突出了事件的偶然性,哪怕这些偶然并不符合生活的逻辑,小说在情节的编织上留下了痕迹.成功的小说在艺术追求上应似飞鸿踏雪泥,而不该在情节上太过技巧,使写作有了匠气.

孙佳莹:《英雄》的确是显示出作家自身在创作意图上对历史的主体介入,并不像史传叙事那样力求忠实地再现历史,更多的是作家依据主体的自我意识对历史进行重新的建构,历史在作家手中,只是一个外壳,文学历史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作家的私人叙事.历史的叙写,不再局限于客观史实,而是在历史空白处加进许多作家主观的虚构.正史中已有定性的、打上标签的“是非善恶”在小说作家那里不再重要,而作为平民的“人”及“人性”,却成了小说探讨的主题.

郭 力:孙佳莹谈到了小说创作文学想象力的重要性,《英雄》中偶然性情节不仅是推动故事发展线索,也是对历史深处多种可能性的打捞钩沉.而涉及到历史中的人以及人性的真实,我认为非虚构作品《昨日沧桑》艺术探索很可贵,这篇作品让读者感受到关于抗日战争个人生命记忆以及民族记忆的沉重沧桑感.戴洪龄对父亲生命历程的叙述使读者直面历史裸露的真实,非虚构使历史在祛蔽工程中显示出真实的残酷性.

赵天天:《昨日沧桑》的确是对被遮蔽了的历史真相的重新书写.作品中的“我”经历了 时期阶级意识对思想的囚禁,对父亲的经历又害怕又好奇,禁不住发出一系列疑问.每一句都是对历史的叩问.我惊讶于父亲的革命歌曲,进而追问他所属第几军、第几师,被历史书完全抹去的这支部队在父亲的回答中复活了,继而部队的伙食,居住的条件,经历的战役,都得到一一解答,这些问题引领着读者走入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真实状态.同时,投向父亲的一个个问题,是子辈对父辈历史真相的探寻.仅仅一代之差,历史的面貌就模糊不清了,只有用一个个亲身经历者的记忆,才能还原出真实.父亲的回答肯定了国民党部队的生活条件艰苦,军纪的严明,官兵的平等以及作战的惨烈,这些都不同于“我”的想象.一个是亲身的经历,一个是构造的历史,两代人间存在的隔膜只有在真相面前才能消解.在询问到父亲为什么要参加国民党部队时,叙述者的心中早就有所倾向,她对于参军的构想充满浪漫色彩,是英雄主义的过度高扬.父亲的回答是真实的,几条琐碎的理由却远不能满足叙述者的憧憬.她渴望父亲去延安,去投奔 ,这种对国民党军队的怀疑、对父亲选择的不满均来自外界有意识的丑化,毕竟胜者才有权利书写历史.

话语边界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写作和想象话语边界为关于本文可作为话语边界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话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