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道教文化论文范文资料 与魏晋六朝小说中仙境书写的南方地理特征与其道教文化渊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道教文化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3-23

《魏晋六朝小说中仙境书写的南方地理特征与其道教文化渊源》: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道教文化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汉魏六朝时,随着道教中心的南移及南方喀斯特地貌的发现,影响了道教有关理想世界的构建,进而又影响到当时小说中的仙境书写.访仙者进入仙境的方式及的叙事模式,无不与此有关.

[关键词]魏晋六朝小说;上清道;仙境;地理特征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道教图像与中国古代小说关系研究”(15BZW106).

[作者简介]万晴川(1963-),男,博士,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杭州 310027)

自东晋南迁,道教中心由蜀地、北方移至吴中.在江苏句容茅山附近的丹阳、晋陵等郡县,有些著名的士族,彼此世代通婚,信奉道教.其中葛氏家族的葛洪、葛巢甫分别创立金丹道和灵宝派,许氏家族的许谧、许翙兄弟是上清派的创始者,陶氏家族的陶弘景则是茅山宗的祖师.后上清派又称茅山宗,影响最著,道士多学识渊博,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为王公贵族所钦敬,并常与帝王保持着良好关系,因而自晋至北宋,上清派均兴盛不衰.唐时遍布全国,成为道教的主流,“为天下道学之宗”.经唐末宋初中衰之后,在宋真宗時又复振,极盛于北宋晚期,明以后逐衰.

上清派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对古代小说的影响也至为明显.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上清仙传受小说影响,普遍采用小说的虚拟、想象等艺术手法;第二,上清的修炼思想对小说创作产生影响,形成降真、遇仙、考验等小说母题及洞府、神女、玉女等宗教意象;第三,上清派常以小说化的手法演绎存思、偶景等修炼术.因本文篇幅有限,仅论述魏晋六朝小说中仙境描写的江南地理特征及其所受到的上清派道教观念的影响.

战国以前,人们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天上和昆仑,但对天上没有具体的描述,西方昆仑则被认为是连接天地的神山.战国时,由于滨临大海的燕齐之地,常可看见海市蜃楼的幻境,人们以为那就是仙山,因而燕齐方士在昆仑之外,又增加了东方蓬莱、方丈、瀛洲三岛;汉代仙境又受到纬书的影响,形成神话、宗教为基础的神秘舆图说,出现十洲三岛的说法.东汉班固《西都赋》则将“方丈”易为“方壶”,蔡邕《汉津赋》增加“玄洲”,枚乘《游海赋》再加“长洲”.魏晋以后,十洲三岛在继承过程中不断产生流变.张华《博物志》中有聚窟洲、凤麟洲、炎洲,王嘉《拾遗记》以昆仑、蓬莱、方丈三岛为首,此外还有瀛洲、流洲、员峤山、岱舆山、洞庭山.葛洪《抱朴子·金丹》中把华山等10多座名山列为仙山.后经上清道进一步发展,至唐遂形成完整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而这些洞天福地大部分分布在南方地区,据笔者统计,在三十六洞天中和七十二福地中,北方分别只有5个和8个.其余主要集中在江西、浙江、湖南三省,洞天有20个,福地有37个,均超过半数.南朝陶弘景的《五岳真形图》,将原始的山岳地理等高线图,神秘化为抽象性的符图,使之具有了道教符箓的功能.他的《真灵位业图》将神仙分为七级,分别主持天下的仙山.陆修静则以“洞”的名称、概念校理、编辑道经,他于泰始七年(471)编成道经总目《三洞经书目录》.所谓“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三大类.见素子编撰的神仙传记名之为《洞仙传》.所有这些,都是上清仙山洞窟崇拜观念的反映.

从“僊”字意义的演变,也可印证“僊界”的迁移,对此李丰楙先生已经揭出.

李丰楙:《误入与谪降》,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6年,第38—40页.“僊”初意为登天升遐.如《庄子·天地篇》:“千岁厌世,去而上僊.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庄子外篇·在宥篇》:“僊僊乎归矣”.其中“僊”字,都是表示“轻举之貌”(成玄英注).《诗经·宾之初筵》中“屡舞僊僊”,言起舞时的姿态.《逸周书·官人解第五十八》中“其处僊,其言后人,见其所不足”中“僊”也是表述一种高高在上的样子.可见,早期“僊”字,意为轻举飞升,进入白云帝乡.从战国晚期,经秦至汉,“僊”的含义已逐渐由动词向名词转变,意为“僊真”“僊人”.《史记》、《汉书》等书中使用“僊”字,仍是表现轻举升天的姿势,而汉初方士中“僊”的使用,则表示升天中的具体的人,如《淮南子·览冥篇》中描述僊人“乘雷车,服驾应龙,等登九天,朝帝于灵门”.从“僊”到“仙”的变化,表现出神仙观念的转变.《释名》:“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说文解字》中收有“仚”字,解释为“人在山上貌”.释“仙”字云:仙,長生仙去.从人,从,亦聲.《汉郊祀志》中“求仙人羡门之属”句颜师古注曰:“古亦以僊为仙.”《声类》曰:“僊,今仙字.盖仙行而僊废矣.”“仙行而僊废”的原因就在于“遷入山”的观念已逐渐流行,仙境已由海上的仙岛,逐渐落实于中国舆图上的名山洞府.

由于北方人为逃避战乱大规模南迁,南方大量因海底上升所形成的石灰岩地带的溶洞相继被发现和开发,形成道教的“洞天福地”说.这种地形特征地理学上称为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南方地区.它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受到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南方多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连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竖井、芽洞、天生桥等,而中国的喀斯特地貌绝大部分集中在南方.

这些巨大的洞穴成为道士修炼的理想场所.首先,从理论上来讲,上清道认为山洞乃“结气所成”.唐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序〉》云:“道本虚无,因恍惚而有物;气元冲始,乘运化而分形.精象玄著,列宫阙于清景;幽质潜凝,开洞府于名山”.

马承祯:《天地宫府图序》,《全唐文》(卷九二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9633页.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云:“乾坤既辟,清浊肇分,融为江河,结为山岳,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皆大圣上真主宰其事,则有灵宫閟府,玉宇金台.或结气所成,凝云虚构;或瑶池翠沼,注于四隅;或珠树琼林,疏于其上.神凤飞虬之所产,天驎泽马之所栖.或日驭所经,或星缠所属;含藏风雨,蕴蓄云雷,为天地之关枢,为阴阳之机轴.”

道教文化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文化论文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的论文

企业文化期刊

结论:魏晋六朝小说中仙境书写的南方地理特征与其道教文化渊源为适合不知如何写道教文化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道教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