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聊斋俚曲论文范文资料 与聊斋俚曲看明清时期淄博婚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聊斋俚曲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4-04

《聊斋俚曲看明清时期淄博婚俗》: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聊斋俚曲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蒲松龄创作的聊斋俚曲,故事内容大都是反映当时社会底层农家百姓的日常生活和风俗民情.由他创作的十四种俚曲中,《琴瑟乐》和《禳妒咒》两部俚曲主要叙述了当时淄博地区的婚嫁习俗,其内容之全面,过程之完整,堪称是清代前期民间婚姻过程的形象记录,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明清时期的淄博婚俗,提供了较为全面生动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聊斋俚曲;明清时期;淄博婚俗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聊斋俚曲是一种有人物、有故事情节、有说有唱、散韵交织的文学体裁,具有内容生活化、语言大众化、声腔世俗化的特点,贴近社会现实和百姓生活.蒲松龄创作俚曲的目的,是为了“可参破村庸之迷,而大醒市媪之梦” [1],使其成为警醒世人的晨钟暮鼓,旨在针砭时弊,惩恶劝善.俚曲所反映的内容,大多是农家百姓的日常生活.其中,《琴瑟乐》和《禳妒咒》两种俚曲重点记叙了当时的婚嫁习俗.《琴瑟乐》主要反映了缔姻、送插戴、相看、出嫁、住对月等整个婚嫁过程,《禳妒咒》则反映了迎亲、拜堂、坐床撒账、唱撒帐歌等婚嫁内容.通过对这两种俚曲的分析研究,可以比较全面清晰地了解明清时期淄博地区的婚嫁习俗.

一、缔姻

这是婚礼中的第一项仪式,也是整个婚姻礼仪的开始.古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古代婚姻的一项重要原则.《诗经》曰:“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之如何,匪媒不得.” [2]《孟子·滕文公下》说:“娶妻如何?必告父母.”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 [3].这说明只有经过媒人介绍的婚姻才是合理的婚姻,如果不经媒人介绍男女双方就私结姻缘,那么他们的婚姻就是“非礼”、“非法”,并且会被人们瞧不起.因此,在古代可以说是无媒不成婚,媒人在缔结婚缘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琴瑟乐》中这样评价媒人的作用:

园里去采花,园里去采花,忽见媒婆到俺家.这场暗欢喜,倒有天来大.爹正在家,娘正在家,若是门当户对的好人家,祷告好爹娘,发了庚帖罢 [4] 346.

园里去采花儿戴,惹的心中愁一块.花儿虽好要当时,颜色败了谁人爱?忽见媒婆来提亲,喜的心中难摆划.仔求庚帖出门去,就是我的快运来 [4] 347.

由此看出,媒人是缔结姻缘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只有经过媒人的牵线搭桥,男女双方才有缔姻的可能,否则就被视为“无礼”和“非法”.

二、相看

相看,俗称相亲,这是婚礼的第二项仪式.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经过媒人介绍并且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又属相不犯,这样才有了缔姻的可能.这时男方会提出相看姑娘的要求,这种男方在媒人带领下到女方家所作的初次访问活动,称之为相看或相亲.具体是由双方家长和媒人,有时还有男方本人,约定具体时间和地点,到女方家中或者其它地点进行相看.相看时要观察女方相貌是否端正、举止是否得体、肢体有无残疾,等等.《琴瑟乐》中这样描述相看的经过和场景:

媒人又来了,媒人又来了,说是婆婆要瞧瞧.明天大饭时,候着他来到 [4] 348.

为了给婆婆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时姑娘往往要刻意地梳洗打扮一番:

听说婆婆来相我,重新梳头另裹脚,搽胭脂抹粉带上花,扎挂好像花一朵等本来心里喜,妆做羞模样 [4] 348.

由于是第一次见婆婆,并且这次相看决定着自己的婚姻是否成功,因此女方往往显得特别紧张:

丢丢羞羞往外走,婆婆迎门拉住手,想是心中看中了,怎么仔管咧着口?头上脚下细端详,我也偷眼瞅一瞅 [4] 348.

除婆婆相看外,这时男方也会跟随母亲前来,借此男女双方可以相互相看.《琴瑟乐》中这样描写女方对男方的相看:

那人妆娇,那人妆娇,往我门前走几遭等他也偷瞧,我也偷瞧 [4] 348.

经过相互偷瞧,女方对男方的印象是:

那人年少会妆俏,时兴的衣服穿一套.来往不住往里撒,我也偷眼往外瞭:眉清目秀俊学生,不高不矮身段妙.心里得意说不出,忍不住的自家笑等和奴正相当,一对美年少 [4] 348.

由于婆婆对女方满意,男女双方各自印象都很好,这次相亲就算成功了.

三、定婚

定婚,也叫送“插戴”,这是婚礼的第三项仪式.所谓送“插戴”,就是由男方准备礼品,委托媒人将其送到女方家里正式求婚,这叫“小定”,又叫下小礼.男家所送礼品虽然没有一定标准,但有一定的内容要求.所送礼品一般是女方穿戴用的镯子、戒指、钗钊、钻珥等各类首饰和上衣、裙子等各种衣物,因此将所送礼品称之为“插戴”.《琴瑟乐》中这样描写男方来送插戴:

半夜三更做一梦,梦见人家来下定等看见尺关合钗环,俩眼笑的没了缝 [4] 347.

姑娘做梦后的第二天,媒人果然代表男家来下定礼:

媒人回来,媒人回来,故意装羞倒躲开.待去听一听,又怕爹娘怪.惹得疑猜,惹得疑猜.梅香笑着走进来,叫声俺姑娘,他来送插戴 [4] 347.

《禳妒咒》中也有送插戴的介绍.剧中说男方高蕃的母亲去相看女方江城,当高蕃母亲看到江城貌美如花,知书达礼,非常满意,想把儿子的婚事赶快定下来,但又没来得及准备聘礼,于是就顺手从自己头上拔下来一对金凤钗,插在江城的头上作为订婚聘礼,并解释说:

今朝专为降香来,不曾带的礼和财.亲家若还不相信,先插一对金凤钗 [4] 483.

送上一对金凤钗,就算男家给女方下的定礼,这样就把高蕃和江城的婚事定了下来.

四、纳征

纳征,亦称纳币,相比送“插戴”、下“小定”礼仪来说,又叫大聘、过大礼,这是婚礼的第四项仪式.所谓纳征,就是男方在得知女方允婚后向女方家所送的聘礼.《礼记·昏义》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 [5]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写作.民间多用牛羊、细帛等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古代纳征多以鸟兽为礼,上古时聘礼须用全鹿,后世简代以鹿皮.《婚礼文》记载:“委禽奠雁,配以鹿皮.” [6]当然,古代纳征也并非全用鸟兽为礼,像《卫风·氓》中所说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7],就是以布为聘礼的例子.男家给女家的定礼,聘礼多少,往往成为嫁女的身价,因而婚礼讲排场、比阔气、竞奢华之风由此产生.后来,纳征的礼仪越演越繁,成为六礼中礼仪最繁琐的礼仪之一.《琴瑟乐》这样描写女方见到聘礼时的心情:

聊斋俚曲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聊斋俚曲看明清时期淄博婚俗为适合聊斋俚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聊斋俚曲艺术团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