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民族国家论文范文资料 与言文分离和现代民族国家白话文历史误会其意义(上)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民族国家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12

《言文分离和现代民族国家白话文历史误会其意义(上)》:该文是关于民族国家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胡适在一九一六年写给陈独秀的信中,首次发表了“文学革命”的“八不主义”,也揭开了胡适版白话文运动的序幕.此后的故事,风生水起,波澜壮阔,大家都很熟悉,影响至今不绝.甚至可以说,我们仍然生活在白话文运动的影子里.一个世纪不算短,尘埃也已落定.那么,今天应该怎样来回顾和评价这一段历史?白话文运动的问题和意义究竟何在?

胡适倡导白话文运动,又把白话文的产生追溯到汉代,写成了一部《白话文学史》.按照他本人的说法,“白话文学”就是vernacular literature.胡适一生多次使用这个概念,在其晚年的英文自传中,也依然如此.

胡适对白话文的论述,依照的是现代欧洲的历史经验.在中国从清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时,他主张像早期现代欧洲以各地口语书写(vernacular languages)替代拉丁文那样,用一种“活的文字”替代“死的文字”—后者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文言文,前者则是所谓的“白话文”.在他看来,仅仅依赖历史上的白话文还不够,而必须在此基础上,和时俱进,发展出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

这样的联想或推理早已变成了常识公理,仿佛天经地义,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因为它忽略了中国历史语境中的所谓“白话文”和现代欧洲的vernacular的基本区别,忽略了文字和语言的分野(尤其是会意性的汉字书写和语言的分野),也忽略了汉字和拼音文字的差异,那就是它们和口语之间全然不同的关系,结果引起了一系列混乱.更重要的是,它混淆了我们今天可以清晰辨别的帝国和民族国家的叙述逻辑,从而造成了一次不小的历史误会.但这又是一次有意义的误会,可以从中窥见中国从帝国走向民族国家的特定路径,及其背后的强大逻辑.

一、什么是“白话文”?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他的《想象的共同体》中指出,欧洲帝国和民族国家在内在构成逻辑及其合法性论述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区别.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印刷技术和人类语言的多样性等因素的交汇,创造了一个新型的想象的共同体,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设置了舞台.而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地方性口语和地方性文字书写不可逆转地和帝国的瓦解、民族国家的兴起连在了一起.

作为神圣文字的拉丁文,有它相应的口语,即拉丁语,它们都具有权威性和跨地区的普遍性.但到了中世纪后期,欧洲许多地区都逐渐采用当地的语音来读拉丁文,而同样是讲拉丁语,也往往按照各自的口语发音,无法有效交流.对拼音文字来说,这是对常规的偏离(尽管严格说来,拼音文字也未必都能做到言文一致.例如,英文的一些词语的拼法和发音就不相一致).但地方口语的兴起毕竟变成了不可忽视的力量,并且开始进入书写,为现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当然,这一段历史时间漫长,涉及的因素很多,欧洲各地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学者已经对安德森的有关论述提出了修正.例如,在罗马帝国的东部地区,将拉丁文《圣经》译成当地文字,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二世纪,并且得到了教会的认可.而中世纪的欧洲也并非拉丁文一统天下.但无论如何,拉丁文被地方文字所取代,仍然是导致欧洲帝国最终分裂的一个重要因素.

胡适拟照他所理解的欧洲模式,拿拥有正宗地位的文言文(或古文)来类比拉丁文,宣布它们远离口语,已经死去.代之而起的,在胡适看来,就是和欧洲vernacular相对应的白话文.也就是说,他赋予了白话文以欧洲地方性口语书写的基本特征.更有甚者,他将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讲成了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两条路线”斗争史:代表下层平民的白话文不断受到来自正统的文言文的压抑和排斥,但最终赢得了文人作者和读者,而成为文学史的主流.

把白话文跟欧洲的地方性语言文字等量齐观,并非自胡适始,学界已公认裘廷梁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于一 八年八月,在创刊不久的《无锡白话报》上发表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首次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并且援引欧洲的先例,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各地以“白话”书写,民智大开.实际上,早在裘廷梁之前,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就曾经用vernacular的概念来描述中国的语言文字,但指的是他们用罗马字母拼写的各地方言口语.甚至,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也把vernacular译成“方言”.

的确,在欧洲的历史语境里,vernacular指的是地方口语,更接近我们的方言俗语,拼写出来以后,逐渐形成了后来欧洲各国的文字.但胡适不假思索,就把白话文直接跟欧洲的地方性文字书写对等起来:白话文学出自民间的口语,和庙堂文学形成了对比;而白话文的口语基础,曾经是流行的“通语”,到了明清时期就变成了官话.但即便接受胡适的思路,这一类比也难以成立.首先,作为地方性的口语,欧洲的vernacular和明清时期的官话有极大的不同.官话源自北方方言,但又是通约综合的产物,因此可以跨越地域,是所谓“通用语”或“桥梁语”(lingua franca).它的使用者包括往来于不同地区的商人、行僧和官员,而不是平头百姓.其次,vernacular是当地人的“母语”,无师自通;它来自下层,可译成俗话俚语,因此也有别于我们的官话.官话是后天习得的,没有谁天生就说官话;官话有被官方认可的地位,在一部分官府公文中(例如处置诉讼口供时),也履行了正式的行政功用.所以,官话绝不是什么“平民”的语言.而它果真像胡适说的那样,构成了白话文的语言基础,白话文学又何以能成其为平民的文学呢?又凭什么去跟庙堂文学分庭抗礼呢?

方言的使用者当然也包括读书人、官员和乡绅,而不限于平民百姓.这些有身份的方言使用者,往往又同时操习官话,并在正式的场合中使用.在清代的一些传教士眼中,方言理所当然就是vernacular,倒是官话处在了近似拉丁语的位置上,因为它具有跨地区的普遍性和官方认可的正统地位.出于同样的道理,有的传教士索性把汉字书写称为中国的拉丁文.而中国的vernacular的书写形式呢?那还有待于他们从方言中去拼写创造出来.拿汉字书写跟拉丁文等量齐观,固然也不无歧义,但至少表明,把白话文视为中国的vernacular的书写形式,该有多离谱.

民族国家论文参考资料:

国家论文网

民族论文发表

民族文学杂志

国家人文地理杂志

国家一级刊物

关于国家安全的论文

结论:言文分离和现代民族国家白话文历史误会其意义(上)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民族国家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民族国家有哪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