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比较诗学论文范文资料 与中西比较诗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比较诗学范文 科目:论文参考文献 2024-02-05

《中西比较诗学》:本论文为您写比较诗学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摘 要:《中西比较诗学》是曹顺庆先生的诗学著作.作者力图坚持着中西方诗论平等对话的原则,对两种文明一视同仁,不失客观,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本书依旧存在用西方“模子”套中国现实的嫌疑,其“整合和建构”的理想也流于空谈.

关键词: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建构

作者简介:许可蒙(1994.5-),女,延安大学文学院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01

1987年,曹顺庆先生写出了在当时乃至现在都颇具分量的博士学位论文——《中西比较诗学》.在这篇论文中,曹顺庆对中西古典文论进行了比较研究.他始终坚持着中西方诗论平等对话,在比较过程中,对两种文明一视同仁,自觉地将中西诗学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力求凸显出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将中西文明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归结到地理或许并不算多大的创见,只是当时一个很流行的理论,但在那个“全盘西化”泛滥、普遍认为蓝色文明优于 文明的时代,曹顺庆这种独立思考而不盲目趋从的品质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在艺术起源论这部分中,他就首先对当时国内论及艺术起源几乎言必称希腊的状况提出质疑,并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起源论.但如果用他的另一篇文章《文论失语症和文化病态》中的观点来审视这部专著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作者有意识地想要避免以西方“模子”套中国现实的弊端,却仍然无法完全避免.他在论及中国古代艺术起源的时候,往往先提出西方的艺术起源论,然后再找出这种起源论在中国早已存在的文论证据:在西方“情感表达说”之后说“这种情感表达说,中国很早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并为人们普遍接受了”;西方的“巫术说”之后又说“关于这种巫术祭祀而来的艺术起源,中国古代亦早有论述”;在“西方符号说”之后又说“中国古代人早就接触到这一点了”等以这种方式进行中西诗学比较固然无可厚非,也在一定程度上向人们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起源论,但实际上的确如他自己所说,“这种做法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把表面的相似性看作另一个系统的全部”[1],沒有跳出以“西”观“中”的窠臼,倒颇似一种“阿Q”式的自我欺瞒.在这里,并不一定要将这种行文论述的方式视作一种缺陷,但这和他后来的论述(《文论失语症和文化病态》)确是存在一定的矛盾.考虑到这本书写成的年代,我们对这种写法也就不做过多的非议了.

中西诗学比较是在西方诗学观点大量涌入中国时应运而生的,而根据流行于八十年代的“古今中西之争”,“古”和“中”是同义词,“今”和“西”同义词.这就意味着,“中西诗学比较”在很大程度上是“古今诗学比较”.无论是民族特色也好,是缺漏不足也罢,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古代诗论是缺乏逻辑性、系统性的,进而可以说是缺乏代表了现代精神的“理性”的.钱钟书说“交流的深层意义还在于引入外国文化中的有用部分,用以激活本土文化,从而进入创新,推动整个文化的发展”[2].因此中西诗学比较的目的应该在于解决如何使中国诗论具备这种“理性精神”的问题,从而实现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转型,进而建立具有现代性的诗学体系.

曹顺庆在其文章《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中也提出了“整合和建构研究”,他在其中颇为支持刘若愚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观点,[3]也非常自信地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尝试“从而对一个最后可能的普遍的世界性文学理论的形成有所贡献.”这种看法固然很有远见卓识,但却有些言之过早,也无怪乎“有人不以为然”.不仅如此,这种说法和其建立“中国学派”似乎有着某种矛盾,如果要建立一个所谓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那么我们就不该现在自怨自艾,不该为“失语”惶恐不安.那么和其实现这种所谓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倒不如说实现“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转型”.

《中西比较诗论》仅仅停留在比较上,就如曹顺庆自己所说“对话研究的基本目的就在于沟通.”我们以本书的第五部分《艺术鉴赏论》为例,该部分分为三小节,分别是小引,滋味和美感,移情、距离和出入.小引未进行具体比较,故不做讨论.第一节中,作者将西方鉴赏论中的“美感”和中国鉴赏论中的“滋味”进行比较;先从一般的概念上得到他们的共同点,又从审美心理结构的角度,认为“滋味”和“美感”都需要直感、情感、想象和理解;最后又通过比较得出了二者青睐的感觉器官不同.第二节中,作者将西方的“移情说”、“距离说”和中国的“出入说”相比较,先是得出了“移情说”要“入乎其内”,“距离说”要“出乎其外”的结论;又探讨了造成“移情说”、“距离说”和“出入说”都具有的一些矛盾的原因.这便是第五部分的全部内容,本书的其他几个部分结构也大致如此.我们可以看到,曹顺庆是将一些中国话语和西方话语进行平等对话,理解和沟通,最终求同存异,那么这就仅仅停留在了他所说的“对话研究”的层面,而没有达到最后的“整合和建构研究”.实际上,沟通不应是中西诗学对话的全部目的,对话也不是比较的真谛,因为我们想要实现的不是,或者不仅仅是比较,而是实现诗学的现代转型.当然,如果说这本书是为了实现最终的诗学现代转型打下基础,也无不可.

以上虽对《中西比较诗学》这本书有所非议,但我们依旧不能否认,这本书以公平对话为原则,对中西方诗论进行了详细周到的比较,有理有据,语言精练,是本优秀的中西诗学比较专著.

参考文献:

[1]曹顺庆.文论失语症和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

[2]钱中文.对话的文学理论——误差、激活、融化和创新[M].多元文化中的文学,1994:32.

[3]曹顺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J].中国比较文学1995(1).

比较诗学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中西比较诗学为适合不知如何写比较诗学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比较诗学论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